【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小康生活里,耕海牧渔变了模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来源:工人日报2020-08-21 16:43:00|网络编辑:李惠惠

一场阵雨,将广西北海侨港冲洗一新。林立的楼房和整洁的街道环抱着侨港的渔码头,上百条渔船挤满水面,静静地等待开渔。每年,这些渔船能为镇上1.8万居民带来10多万吨渔业产量,总产值近20亿元。

侨港以西100多公里外的龙门港镇,钦州湾上碧波万顷,连片的蚝排随波起伏,如缎带般绵延至海天相接处。每年,超过27万吨的大蚝产量为这个被称为“中国大蚝之乡”的城市带来超过30亿元产值,带动6万蚝民走上致富道路。

近年来,广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超过13万平方公里的广阔海域,海洋能量加速释放。在“蓝色”发展引擎的牵引下,越来越多的沿海群众走上了奔向小康生活的“快车道”。

钦州湾里的生意有点“蚝”

钦州湾北部,近年来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大蚝天然采苗基地。“从龙门到七十二泾,十里蚝区,养殖面积有15.2万亩。”钦州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科副科长李选积介绍说。

“这是经过3年养殖的大蚝,个头比较大,这一串好几十公斤呢。”解下绑在蚝排上的绳子,从水里拎起两串3龄老蚝,钦州龙门七十二泾生蚝养殖合作社社员刘帅显得有些吃力,但仍劲头十足地进行着展示和介绍。

刘帅手中掌着12张蚝排,一张蚝排面积有1.5亩至2亩,每年产量约20万公斤,保守估计产值超过100万元。“市场行情每年不同,刨除养殖成本和人工成本,纯收入大概40万元左右。”

“浮筏养殖,我想养什么年龄的蚝都可以。资金充足的话,产品可以大量地出,直接拿中蚝过来,养肥了上市。”下一步,刘帅计划扩大养殖面积,走精品发展路线。

看好当地的养殖资源和生蚝市场前景,天泽地润养殖公司大蚝养殖基地负责人刘星锋也在计划进一步扩产上规模。“今年预计投入1300万元,将蚝场往外海布置。”

1998年,刘星锋辞掉了公务员工作,正式下海养蚝。2014~2015年,刘星锋连续遭遇两次大的自然灾害,“基地全被破坏了,只能从头开始。”但他始终没有怀疑过走这条路的正确性。如今,刘星锋不仅自己年盈利超过300万元,还带动了当地群众一起致富。“原来公司有贫困户6人,现在都脱贫了,员工平均年收入在7万元左右。”

侨港“传奇”仍在继续

辖区面积1.1平方公里,陆地面积0.6平方公里,北海侨港虽然袖珍,却充满传奇。北海侨港镇党委书记赖伟清介绍说,1978年,7000多名侨民摇着小艇从越南回到北海,这片小小的荒滩结束了他们的海外飘零生活。

“我们一家大小20多口人,在海上漂了半个月。祖国接纳了我们,安置了我们。”今年73岁的周胜林是侨港的第一批居民,回忆起第一次踏上侨港土地时的情形,周胜林说,“当时什么都不想了,哪都不想去了,就想着一件事,就在这安家,好好搞生产。”

300多艘破旧木船和临时搭建起的油毡棚屋,这是第一代侨民的全部身家。但在政府的安置扶持下,侨民们内心升腾起的强烈“生产”愿望让侨港的发展变化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今天的侨港,已成为广西乃至全国的渔业重镇,但“传奇”仍在继续。“现在我们还是用海做文章,但做的不仅仅是渔业的文章。”赖伟清介绍说,随着渔业资源逐渐枯竭,侨港正在谋求转型。“一是把船造大一点,远洋捕捞,同时转型发展海上养殖、深海网箱。第二条路是发展三产,通过改造把商业做起来。”

在侨港,第三产业市场个体已经达到1400户,500米长的侨北、侨南路经过改造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侨港风情街,近年接待游客达350多万人次。“一产、传统行业不丢,还要做强做大,同时开辟三产,再加上我们的加工销售,一二三产融合,相信侨港明天会更好。”对此,赖伟清信心满满。

银滩想要的不仅是宜商和宜游

北海银滩镇,因坐拥“天下第一滩——银滩”而得名。2006年,为了对银滩景区进行改造,北海对周边村庄进行整体搬迁,1500户共6000人被安置到1公里外的安置小区。景区改造对居民来说本是利好,但一段时间里,回迁居民守着家门口改造好的景点却没尝到甜头。

银滩镇镇长梁锋介绍说,在回迁初期,小区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我们要考虑怎么让老百姓搬得过来住得下来,还能共享发展成果。”

2017年,针对群众反映的就业问题、收入问题和环境问题,北海提出把银滩回建区打造成一个富有渔家风情特色的疍家小镇,整个规划建设投资数千万元,回迁小区的面貌发生了变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人气旺了起来,业态也更加丰富,居民收入有了显著提升。

从那时起,银滩镇上习惯了耕海牧渔和兜售旅游产品的居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接触到一类新的群体——候鸟老人。

来自黑龙江黑河的何峰,现在和老伴还有孙子一起在北海生活。“以前候鸟老人分布非常分散,现在集中在疍家小镇。这里环境好,房价物价也比较低,文化氛围也越来越浓,老年生活丰富多彩,非常宜居。”

对于银滩而言,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多年的旅游项目开发,宜商宜游早已不在话下,而宜居日渐成为当地想要拥有的一张新名片。

宜商宜游又宜居,变身疍家小镇的回迁小区,如今每年吸引1000万游客及逾万候鸟老人,村民们加速转产转业。小镇里的特色民宿、宾馆日渐走俏,每年收入逾5000万元。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