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科技|来源:新华网2020-09-24 09:28:29|网络编辑:罗娴子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题:以科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新华社记者高敬

  “刚刚撤离18分钟,学校的围墙就塌了!”9月17日,受强降雨影响,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洋溪乡发生一起崩塌地质灾害。由于提前收到了气象部门发布的预警信息,当地成功组织129名师生安全转移。

  今年的洪涝灾害严重。科技让气象预报预警这道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更加坚固,人们提前收到预报预警信息,及时转移避险,切实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

  科技让预报更精准

  今年汛期,我国多条江河同时发生流域性洪水,长江上游发生特大洪水,先后有750多条河流发生超过警戒水位以上洪水……洪涝灾害造成全国28个省份7000多万人次受灾。

  面对汛情考验,精准的预报是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前提。“今年的暴雨、台风、强对流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均比往年有所提高。”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王志华说,气象部门之所以能提前做出精准预报、提供精细服务,主要是依托科技创新。

  他介绍,今年气象部门强化了气象卫星、雷达、自动气象站等现代化观测设备的应用,提高对灾害性天气的实时监测能力,可以每5分钟获取一次全国的实时雨量。同时,气象部门强化了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和产品的应用,对于降雨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能够下多大等信息,都能给出定量化的预报。

  进入汛期以来,各地气象部门日夜值守、强化分析研判,为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太湖流域和巢湖防洪调度,特别是为三峡大坝下泄流量调度和淮河王家坝分洪提供了重要决策支撑。

  科技让预警更有效

  “村民能从滑坡中成功脱险,得益于及时监测和预警。”回忆起今年8月14日暴雨引发的滑坡,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马街镇泉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马团银仍心有余悸,“雨下得很大,短短几分钟,山就滑下去了。”

  其实,滑坡发生前,马团银和村干部们已经做好组织村民紧急撤离的准备。当天,气象部门监测到马街镇泉家湾村存在极大滑坡风险,当地抗洪救灾指挥部随即通过电话和微信告知镇、村两级干部,立即组织群众撤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数据显示,今年汛期,全国各地转移群众数量上升,紧急转移安置469.5万人次,为近年来最多。但与此同时,各地伤亡失踪人数明显下降。一升一降的背后,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条及时抵达的气象预警,究竟如何发出?可以抵达千家万户的预警信息如同“毛细血管”,背后是像“大动脉”一般24小时运转的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今年汛期以来,20多万条气象预警从这个系统发出。

  预警信息通过微信、短信甚至农村大喇叭等多渠道传播,社会公众覆盖率达到87.4%……技术优势让灾害预警信息实现广覆盖、快响应,让预警信息的“最后一公里”不再是空白。

  协同共筑防灾减灾合力

  防汛救灾,就是与时间赛跑。今年各级党委政府更加注重灾前预防,更加注重综合减灾,更加注重灾害风险防范,这对防汛救灾气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王志华说,今年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部门提出的防汛救灾建议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防汛救灾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同时,气象工作更好地融入综合减灾体系。由应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多部门、多灾种的会商分析研判,共同采取措施强化应急联动,大大提高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

  气象部门及时滚动提供雨情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水利部门密切盯紧洪水动向;自然资源部门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每一次成功转移避险的背后,是各部门协同作战,共同为防汛救灾提供有效支撑。

  基层是防汛救灾的第一战场。各地将基层的防汛责任人、网格管理员、灾害信息员、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等纳入预警信息发布对象,针对重大的灾害性天气预警,实施电话叫应制度,采取多项措施努力解决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为基层组织临灾避险提供了重要支撑。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