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发展新优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鹿心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进对外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等多个场合就构建新发展格局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我们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这为“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也为广西适应新发展阶段要求、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开放中加快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综合来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正确认识新机遇、新挑战的内涵和特点,是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前提。
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离不开科学思维的有力支撑。辩证思维是我们分析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重要思维方式。形势越是错综复杂,越需要运用辩证思维把握重点、抓住关键。当前,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更加不稳定不确定,更要看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期待更加强烈;既要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更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运用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就能从变化中寻找机遇、从挑战中发现机遇,从而为转危为安、化危为机打下基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的变化,对我国发展格局提出新要求。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统筹当前和长远、国内和国际、发展和安全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的重要途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必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好扩大内需战略,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也为世界经济复苏作出贡献。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的重要法宝。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倒流逆风,但这改变不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改变不了人类是命运共同体的客观现实。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准确把握国内外大势,统筹两个大局,以开放、合作、共赢的胸怀谋划发展,更加积极有为地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仍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对外开放。面对外部环境更加不稳定不确定带来的挑战,面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要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上下功夫,努力实现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合作格局。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实现高质量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短板弱项,部分中低端产品过剩和中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并存、产业链不够稳固和安全、创新能力不足等,都与开放水平不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密切相关。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持续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增强我国经济创新能力,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整体。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运行;国内国际双循环也不只是简单的对外开放,而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在新发展格局下,既要扩大对外贸易,深化资金、人才、科技等领域国际合作,推动商品、要素等领域开放形成协同效应;更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
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的迫切需要。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与稳定,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中国与世界的经贸格局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动抓住新机遇,积极应对新挑战,需要立足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深化金融领域开放等方面积极探索,解决开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广西与东盟陆海相邻,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有条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加快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努力在引领中国—东盟开放合作中形成特色鲜明的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发挥好自贸试验区牵引集成作用,推动形成制度型开放新优势。自贸试验区开放程度高、改革自主权大、牵引集成功能强,是广西充分释放开放潜力、培育壮大开放合作新优势的关键抓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今年1月至8月,我国与东盟贸易总值达到2.93万亿元,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4.6%,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后,货物贸易的开放水平达90%以上,为广西以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最大的特色是面向东盟。过去一年,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在推动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方面取得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在吸引跨境物流、跨境贸易、跨境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广西将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集成创新发展的平台优势,以自贸试验区为突破口加快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成果,为推动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升级贡献力量。
深度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推动形成更加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新优势。西部陆海新通道贯通我国西部地区,一端通过中欧班列延伸至中亚、欧洲,一端通过广西北部湾港连接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大洋洲等,是连接“一带一路”的经济大走廊、物流大通道、开放发展经济带。有效畅通沿线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有利于西部地区更好承接产业转移,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能力。今年1月至9月,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累计开行数量增长109%,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4.93%,已迅速成长为全国重要海铁联运基地,成为服务我国中南和西部地区开放发展的优质国际门户港,显现出巨大发展潜力。广西将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提升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的聚合效能,加快提高沿边开放水平,以开放引领发展,在发挥广西作为衔接“一带一路”、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和陆海门户作用上形成新优势、展现新作为,更好助力国家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推动形成人民币区域国际化新优势。广西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为推进人民币区域国际化进行了有益探索。2019年,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24087亿元,同比增长34.7%。人民币已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第一大跨境支付货币。广西将把自贸试验区建设与金融开放门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把中国(广西)自贸试验区南宁片区建设成为面向东盟金融开放的门户核心区,依托钦州港片区开展中马“两国双园”点对点金融开放试点,积极推动崇左片区探索建立服务跨境贸易、跨境物流、跨境产业合作的人民币结算试点,建立更完善的金融开放合作机制,打造人民币区域国际化发展新优势。
依托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推动形成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合作新优势。今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与东盟国家深化合作的新热点。中国—东盟信息港承载着助推构建中国—东盟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使命,也是广西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服务我国与东盟合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广西将以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以深化互联网经贸服务为动力,以加强技术合作与示范为牵引,以扩大网络人文交流为桥梁,加快建设面向东盟、服务西南中南的国际通信大通道,区域性国际大数据资源应用服务枢纽,面向东盟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示范高地,中国—东盟人文交流与普惠服务区域合作中心,从而更好服务我国与东盟全方位合作,为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助力赋能。
(作者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