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一带一路” 共兴数字经济】
促进成果共享 中国—东盟自贸区构建开放发展新平台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2010年全面建成以来,用蓬勃发展的“黄金十年”惠及19亿人口,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尤其是近年来,国际经贸合作园区成为自贸区升级背景下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大亮点,广西与东盟国家园区合作项目成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典范。
10多年前,说起印尼猫屎咖啡、马来西亚榴莲、泰国山竹等东盟国家特色产品许多人知之甚少。如今,越来越多东盟产品走进中国。马来西亚企业家黄国隆已经连续6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他表示东博会已经成为区域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2015年的时候我们只有4种展品,到今年我们发展到(有)85种榴莲加工产品,我们的生意(规模)增长了5倍。线上(销售)我们有天猫、京东,线下(销售)在广西、深圳、上海、湖南、广州、厦门等地开始了布局。”
这些年,中马两国双边贸易活动非常活跃,特别是由中国和马来西亚共建的中马“两国双园”——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开创了“两国双园”的“一带一路”产业合作新模式。
除了榴莲、燕窝、红酒等特产的贸易往来,在马中关丹产业园中,钢铁、轮胎、造纸、新能源等代表国内优势产能的产业更是为双边国际产能合作提供了新机遇。其中,在关丹园总投资14亿美元350万吨联合钢铁项目已于2019 年全面投产,该项目由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和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共同投建,产品已获得马来西亚、新加坡、英国、日本等10多个国家认证。北部湾控股(马来西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龚颖告诉记者:“马中关丹产业园入园企业受惠于中国—东盟自贸区以及产业园的优惠政策,享受包括原材料进口关税减免、原产地证等红利,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与此同时,中马合作共建的关丹港在2019年也正式以自贸港的形式开展运营,目前一期工程已完工投产,待第二个深水码头投产后将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公共散货码头。这也标志着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在东盟探索“港—产—园”联动发展模式初见成效,形成了港口、产业和园区的多赢格局。
鉴于中马两国合作的成功经验,目前“港—产—园”的发展模式正复制推广在“文莱—广西经济走廊”,以促进中国与文莱两国的贸易与产业合作。自治区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梁艺光表示:“目前广西已经与东盟8个国家开展了园区合作,国际产能合作也在不断地深化。2020年1至9月,中国和东盟贸易额逆势增长了5%,东盟首次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今年11月15日,东盟10国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标志着全球规模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RCEP的签署,必将促进中国—东盟自贸区再上新台阶。中国—东盟博览会秘书处秘书长王雷表示,作为服务自贸区建设的平台,今后东博会将深化服务政治外交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作用,使高层对话平台从“10+1”拓展到RCEP,发挥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在RCEP中的辐射力,带动RCEP国家更深层次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我们将)设计更多活动内容服务RCEP的建设,就像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中国—东盟自贸区一样,把服务全面区域经济伙伴关系协议作为东博会升级发展的一项任务和行动来实施。”
(记者 蒋文婷 甘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