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湘江 永恒的信仰——原创歌剧《血色湘江》献礼新时代​

2020境外媒体看广西|来源:中国文化报2020-12-02 11:11:06|网络编辑:夏汝

游暐之

\

\

《血色湘江》剧照    粟国光 摄

在中国,无人不知“红军长征”,无人不晓“遵义会议”。然而,恐怕有人不知道,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的召开,取决于一场战役,就是“湘江战役”。1934年底,中央红军在湘江上游广西境内的兴安县、全州县、灌阳县,苦战五昼夜,最终强渡湘江,突破了国民党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这是中央红军突围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虽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极为惨重。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其中8军团34师被敌人重重包围,浴血奋战直到弹尽粮绝,最后几乎全部壮烈牺牲!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对湘江战役的重大历史意义和红军将领陈树湘“断肠明志”的英雄事迹作出高度评价。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对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和纪念设施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原创歌剧《血色湘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湘江战役烈士遗骸收殓保护和纪念设施建设工作重要批示精神,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湘江战役85周年,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策划,广西演艺集团创排的精品剧目。本剧取材于湘江战役的史实,以“断肠明志”的红军师长陈树湘为原型,艺术地讲述了在湘江战役中执行后卫任务的部队掩护中央机关和兄弟部队强渡湘江,最终全部壮烈牺牲的感人故事,展现了红军将士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誓死保卫党中央的革命英雄气概。

战争题材艺术再现

“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尽埋英烈骨,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是大型原创歌剧《血色湘江》尾声的一段唱词,以当地桂北民谣原生态呈现,生动地表达了“湘江战役”后,当地百姓对红军战士的深切缅怀和哀悼之情。

本剧总导演陈蔚,视觉总监刘科栋,编剧钱晓天,作曲张巍,指挥朱曼,剧中主要人物由歌唱家高鹏、吕薇、金郑建、田浩、崔京海和广西本土声乐演员王良、于添琪、冯冲、庄政、杨春梅等共同演绎。

总导演陈蔚说:“‘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军精神’是本次创作的核心目标。”通过一部歌剧了解一段史,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之下,在潜移默化之中,进一步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但是,因为时间和空间所限,战争题材对于舞台艺术来说,难度极高。如何在舞台上既能有历史再现,又能有艺术表达,对于主创来说,无疑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本剧分为两幕七场,加尾声。全剧围绕红军某师掩护中央红军和兄弟部队渡湘江这一核心事件,将主人公陈湘与曾经的同窗、如今的对手黄复生,陈湘与瑶寨姑娘凤鸣,陈湘与战友韦江、红米饭、朱大姐等相互之间的关系,将戏剧性的事件有机勾连在一起,以点映面,将“湘江战役”的惨烈、坚持、牺牲、胜利,以具体的人和事进行展示,全剧结构完整,情节曲折,情感丰沛,动人心怀。

既然是战争题材,就不可避免会有战争场面。本剧一开场,就是两军对垒、激战一触即发的场景。陈湘率领的红军“绝命在硝烟战场,抛洒着热血衷肠……最后屏障绝不退让,誓死保卫党中央!”陈湘曾经的同窗黄复生,如今是国民党军队的指挥官,也在率部阻击抵抗红军。昔日好友如今敌人,二人互不相让。此时,舞台上并没有真实再现战争场面的枪炮烽火,而是将现实的战争场景转化为陈湘与黄复生的心理时空,光束聚焦在二人身上,其他的人、物全部隐去。陈、黄二人的内心活动外化为现实动作,一人一把钢刀,在对峙与搏斗中唱出“狭路刀要出鞘,钢刀要对钢刀”。通过这段心理博弈的外化,二人的理想、抱负、追求一目了然。这种处理非常巧妙,既能让观众看明白听清楚,又能够将人物关系、思想情绪清晰地表达。

这部作品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并未将敌我双方的人物脸谱化,黄复生没有被塑造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而是赋予了他比较复杂的思想情感;同样,对于红军小战士“红米饭”的塑造,虽然只是一个小角色,但是也同样注重体现人物内心的复杂多变。一切艺术都是“人”的艺术,只有充分体现人性的作品,才更能打动人。

战争是残酷的,牺牲是不可避免的。一幕四场,大战过后红军伤亡惨重,部队中出现了“红米饭”这样思想波动的战士,前途迷茫,但信仰依然要坚守,陈湘耐心地劝导大家要坚持下去。这时的唱段名为《活下去》,“活下去,革命胜利再相聚,活下去,天下遍地是红旗!”“活下去”不是苟且偷生,而是要保存革命的火种!崇高的行为以质朴的语言表达出来,反而更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这段唱安排在一幕结束,在深深感动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悬念,红军队伍的前途命运到底怎样?这支革命的队伍能否“活下去”?

二幕二场,又一场恶仗之后,红军在瑶寨短暂休整,面对即将进行的突围和可以预料的更大牺牲,韦江手捧着一面红色的军旗,让战士们把自己的名字都写上去。这是一段叫做《名字》的咏叹调:“以历史的名义都记下,记下牺牲,不被时间沉沙,以红军的名义都记下,记下信仰,为真理而出发……”这首唱段词曲完美契合,抒情、大气,金郑健的演唱也充满了情感真挚的家国情怀,令人难以忘怀。

《血色湘江》在文本和音乐的默契度上还是比较高的。音乐整体的风格充满一种激越昂扬、血脉偾张的阳刚之气,开场的一段音乐非常动听,旋律优美很具画面感,能够快速将观众带入到桂北山高水长、树木葱茏的情境之中。

“三实”追求成色喜人

导演陈蔚对于这部作品提出“三实”的追求,即:朴实、扎实、坚实。所谓朴实,是指艺术手法上的朴实生动;所谓扎实,是指将戏剧人物塑造得扎实丰满;所谓坚实,是指在理想信念和情感表达上坚实可信。

陈蔚一向以严肃、严谨、严格著称,从排练到演出,始终有着很强的计划性和统筹性。带领演员采风的时候,陈蔚要求所有演员每天都要写出感想;为了能够在舞台上真实展现红军战士的风貌,所有男演员全部进部队参加了军训,充分的准备也为日后的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强大的依托。

剧中有很多合唱段落都演绎得不错,尤其是尾声女声合唱的《桂北民谣》充满乡土的自然纯真,声如天籁。舞蹈演员能够很好地融入戏剧当中,没有割裂之感。以王良、于添琪、冯冲、庄政、杨春梅等为代表的广西本土年轻演员在这部剧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表演和演唱上看也不乏其亮点,据介绍,在这部剧的排演过程中几位年轻演员在专业上有了飞跃性的进步。今年11月11日,全部由广西本土演员搭建的《血色湘江》“B组”演员班子已在国家大剧院亮相。广西演艺集团交响乐团的现场伴奏,听得出之前的排练和作业很扎实,整体完成度不错,而朱曼干净利落、沉稳大气的指挥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剧在人物造型上基本走写实的路线,很真实也很具有年代的沧桑感。舞美视觉则是用象征的写意来表达现实的真实。整个舞台是一种诗化的虚实结合,浮动的桥空间配合吊景可以构成如同山谷、瑶寨、战场、堡垒等环境组合的立体变化。舞台中央的转台、360度空间展示,构成一种大开大合的气象。舞台装置在灯光的配合下,时而呈现战争燃烧的焦灼,时而呈现瑶寨绿色的宁静,在色彩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和对比。通过多媒体展现的湍流不息的湘江水,根据戏剧情境的需要,或鲜红或清澈,跌宕的江水也将血战历史浮现其中。这种舞台情境有很强的代入感和视觉冲击力,让处于和平年代的观众对于战争的惨烈感同身受。

《血色湘江》在2019年首演后,经过1年多的修改提升,整体感觉磨合得相当成熟,具有了不错的成色。

原总政歌剧团团长王祖皆认为,这部作品做到了把生活真实转化成艺术真实,成功地再现了惨烈的战争场面、成功地展示了地域的文化特色。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认为,《血色湘江》展现的战争场面非常成功,是一部活的教材、活的党课,这样的文艺作品在全国传播有重要意义。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认为,这部作品充满了张力,这种张力不仅是外在的、视觉的、听觉的张力,也包括内在的、情感的、精神的张力,反映了当代舞台艺术很先进的水平。中央戏剧学院原副院长、导演廖向红认为,这部红色题材的歌剧初次呈现就已经很成熟,今年第二遍观看演出,更鲜明地感受到主创团队的投入、匠心和创作。这次演出整体的节奏有条不紊,空间的转换都挺好,各部门和谐统一显得剧更有完整性。

“血肉之躯筑起屏障,掩护中央渡过湘江,星星之火再度燎原,凤凰涅槃共产党。”“湘江战役”的生死绝境,考验了红军战士的钢铁意志,革命的火种得以保留并继续在中华大地上燃烧。在位于广西桂林全州湘江战役纪念馆大厅的墙上,镌刻着12个苍劲大字:“勇于胜利、勇于突破、勇于牺牲”。三个“勇于”,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当年红军战士为了理想和信仰,一往无前、坚韧不拔的崇高精神。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歌剧《血色湘江》将红军精神艺术地再现和传承,正如导演陈蔚所说:“通过这部歌剧,要把理想信念树立起来,把党性原则树立起来,把战斗力标准树立起来,把政治工作的威信树立起来,这四个‘树立’是这部作品在戏剧层面的最高任务,是将‘生活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的首要原则” 。

\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