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大如年
古语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亚于新年。它是农历中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意味着这一年将要结束。冬至这一天,不妨回家和家人好好吃顿热气腾腾的饺子或汤圆,让内心增添几分暖意,好好享受团聚的时光。
冬至到来 这些错误常识你中了几个?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日,每年12月22日前后是冬至,“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之为冬至线,是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先人的解释是,阴极直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而至,故曰冬至。
冬至警示着大家要套好秋裤裹紧棉袄,但是有部分人对冬至还是有些许的误解,关于冬至的常识你get了吗?
冬至只是最冷季节的开端?
听到“冬至”二字,很多童鞋就有触冰的感觉。其实作为数九的第一天,冬至其实并不是最冷的时候。
冬至这天,地球表面有大气和水分,能够储存热量,并不是“即存即失”,而有“积热”。但是随着每天散失的热量越来越大,而太阳提供的热度越来越少,地球表面呈现“入不敷出”的状况。此时如果有冷空气的影响,天气就更为寒冷。待到过了这个“冷锋”之后,天气就会渐渐变暖,春天也就紧随而至了。
冬至是新年的开始,而不是旧年的结束?
很多人认为,冬至之后是春节,这一年终于要过完了。其实在中国历史中,由周到秦,以冬至日当作岁首的概念一直没有变过。
《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古人们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是时候磨亮锄头下地干活了。于是,冬至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习俗只有吃水饺?NO!
“冬至大如年”,所以很多人一早就给自己和家人预订了饭店位置,吃水饺去。
其实,在全国各地除了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喝羊汤的风俗也有多年的传承了。有的地方,冬至节前会给长辈送诸如羊肉等礼品,冬至这一天家家都要喝羊肉汤,除了寓意驱除寒冷之外,也有着祈愿来年好兆头之意。
关于冬至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最早被制定的节气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是24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古称“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认为,冬至节气是计算我国二十四节气的起点。因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在古代,冬至会放假
在古代,年节、寒食和冬至并称“三大节”,冬至被视作“亚岁”。“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这一天是个吉祥的日子,预示否极泰来,值得庆贺。
相传,在汉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据《太平御览》记载:“冬至始,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天下之众,亦家家从乐五日,以迎日至之礼。”冬至会“预言”
在古代,民间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冬至节气在一月中的位置,来预测往后的天气。
“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的意思则是说:冬至这天如果是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话,过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阴天,甚至下雪。
数九九
民间把冬至义称为作“交九”或“数九”,即从冬至这一天起,每隔九天作为一个“九”,共分成9个“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进入春天。冬至之后数九九在全国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们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条件、景物特征、农事物候及风俗习惯,编排出了各种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这首顺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数九九的谚语和顺口溜不仅仅是人们多年来对气候的经验总结,也是人们在严冬时节对春天的一种企盼。
冬至养生:“衣、食、住、行”都要注意到
“冬至”节气意味着冬天的到来,气温有所下降,因此首当其冲的要做好保暖养生工作。日常,我们可以从“衣、食、住、行”这四个方面做好冬至时节的养生。
衣
冬至养生该注意防寒保暖,“秋防燥、冬防寒”的说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尤其是北方到了冬天寒风肆虐甚是寒冷。这个时候要注意头部、脚部、腹部、背部等一些地方的保暖,这几个地方是最容易受风寒侵袭的,稍加不注意就会引起着凉而导致生病。
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认为食补的效果要大于药补。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又具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容易接受。中医建议冬季首选温补类食物,如鸡,羊肉,牛肉,鲫鱼等均属美味,在冬季可作为进补的佳品。不过,过多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像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也非常适宜冬至时节选用。
住
冬至时节,气候寒冷干燥,加之暖气和空调的作用,室内更加干燥,容易引发呼吸道疾病以及“暖气病”。因此,日常起居应注意保持一定的室内湿度。平时可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以后,适时开窗,使室内空气与外界交换,或者在室内放一个加湿器,以增加室内湿度。不过,加湿器要定时清洗,每天要换水,以防水中的微生物散布到空气中引起呼吸系统疾病。
行
时值冬至,北方及高海拔地区气温一般都在零摄氏度以下,时有风雪天气,容易造成道路结冰现象,所以人们出行时要特别注意,尽量穿软底、平底或胶底棉皮鞋,最好不穿硬底或塑料底鞋;冬天的鞋掌最好不要钉铁掌;走在冰面雪路面时,一定要放慢步伐,迈小步行走,脚落地时应前脚掌先落地,身体要前倾;背小孩时应改换方式,变背孩子为抱孩子,这样可以防止大人后倾斜摔倒时,把孩子压在身下;老人最好结伴出行,或拄个拐杖。
总之,冬至以后天气非常寒冷,一定要根据当地气候状况和及时收听收看天气预报,做好出行准备。
古人并且留下一些有趣的各地谚语:
如“冬至进补,春天打虎”。
江南:“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意思是冬至如果是晴天,春节通常要下雨,反之亦然。
广东:“冬至一家团聚食晚饭,饭前或饭后食甜汤圆”,代表一家团圆。“干冬湿年”指冬天不下雨,春节一定下雨。
广州:“冬在初,浸唔多;冬在尾,卖咗黄牛来买被。”
香港:“冬唔(不)冻,过年冻”(若冬至天气不冷,则过农历年时天气便会冷,刚好相反)。
香港:“冬在初,冷唔多;冬在中,冷死葱;冬在尾,卖咗黄牛来置被。”(指冬至在农历月初,该年天气通常会较温暖,冬至在月中则该年冬天较冷,冬至在农历月底,该年冬天则会相当严寒)。
福建:“冬至霜,月娘光;柏叶红,丸子捧”。
八种冬至养生食物
羊肉:北方不少地方有冬至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事实上,在江南地区,苏州人从冬至这天起也开始进补,所吃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吴中藏书羊肉。
猪肉:相比于羊肉和牛肉,猪肉的蛋白质含量比较低,而脂肪含量高。猪肉能提供人体必需的脂肪酸。猪肉性味甘成,滋阴润燥,可提供血红素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铁性贫血。
黑米:黑米不像白米那样精加工,而是多半在脱壳之后以糙米的形式直接食用,这种口感较粗的黑米适合用来煮粥。煮粥前先浸泡,充分吸收水分。泡米用的水要与米同煮,以保存其中的营养成分。还可以做成点心、汤圆、粽子、面包等。
生姜:冬至的另一道民俗食物是腊味姜饭,生姜自然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这一植物以肥厚而具辛辣气味的地下根茎作为入馔的材料,细分来又有白姜、黄姜、黑肉姜、沙姜等不下十种,常见的生姜多半则是辣味适中的黄姜。
梨:冬季水果中的首选,它含苹果酸、柠檬酸、葡萄糖、果糖、钙、磷、铁以及多种维生素,梨有润喉生津、润肺止咳、滋养肠胃等功能。
坚果:中医认为坚果多性味偏温热,其他季节吃得多容易上火,而寒冷的冬季则是“雪中送炭”了。此外,坚果多数能补肾,与冬季的对应脏器“肾”正好呼应。适量食用坚果,称得上是冬至养生的窍门。
冬至养生食谱
花生黄豆炖猪蹄。猪蹄500克,花生50克,黄豆100克,党参30克,当归20克,生姜3片,陈皮5克,料酒适量。黄豆提前浸泡12小时,花生开水煮上2分钟沥干水分,猪蹄去毛洗净,剁成小块,用开水焯烫后捞起。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加入料酒,然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开撇去浮沫,转成小火慢炖约2小时,待猪蹄微烂时加入食盐调味即可。
天麻乌鸡汤。乌鸡750克,天麻30克,川芎20克,茯苓30克,生姜3片,红枣5枚。乌鸡宰杀后去毛去内脏、洗净,把天麻、川芎、茯苓洗净后塞入鸡腹中,用线缝口。把乌鸡放入砂锅内,加入生姜、红枣、清水适量,大火烧开后用小火炖约2小时,加盐调味即可。
排骨萝卜汤。猪小排(猪肋排)250克,辅料:白萝卜100克,调料:盐5克,味精2克,醋5克,大葱10克,姜5克。将猪小排骨洗净,剁成段;白萝卜去皮,切成块;葱切段,姜切片备用;将锅置于旺火上,倒入清水烧开,下入猪排骨块和醋煮开。撇净浮沫,加入葱段、姜片烧开后,加入白萝卜块,倒入沙锅内,盖上锅盖,改用小火煮2个小时;至猪小排骨肉熟烂离骨,拣去葱段、姜片不用,放入精盐、味精调好口味即可。
山药羊肉汤。羊肉500克,淮山50克,葱白30克,姜15克,胡椒粉6克,黄酒20克,精盐3克,味精适量。将羊肉剔去筋膜,洗净,略划几刀,再入沸水焯去血水。将葱、姜洗净,葱切成段,姜拍破。淮山用清水浸透后,切成2厘米厚的片,把羊肉、淮山放入砂锅内,加适量清水,先用大火烧沸。烧沸后,撇去浮沫,放入葱白、生姜、胡椒粉、黄酒,转用小火炖至羊肉酥烂,捞出羊肉晾凉。将羊肉切成片,装入碗内,再将原汤除去葱、姜,加精盐、味精,搅匀,连淮山一起倒入羊肉碗内即成。
来源:新华网、河北新闻网、视界网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