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中科院亚热带所派遣研究员曾馥平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开展扶贫工作。在26年的时间里,曾馥平和他的团队不断摸索,探索出很多宝贵经验和扶贫模式,被人们称为生态搬迁的先行者、科技扶贫的示范者以及“两山理论”的践行者。
一有时间,曾馥平总是喜欢拄着拐杖在河池市环江水源镇最大的广豆根育苗基地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广豆根。而一说起广豆根的故事,曾馥平总是滔滔不绝:“这个广豆根的药用价值高,经济效益也可观,是破解大石山区产业发展困难的重要突破口。”
如今,全县推广种植广豆根近2000亩,实现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而这仅仅是曾馥平在环江开展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
1994年,自治区政府与中科院领导洽谈,商定请中科院选派五十名左右的科技工作者驻广西工作,支持广西发展。当时,曾馥平是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年轻有为,待遇优厚。但是在环江调研时的所见所闻,让他震惊的同时,也让他下定决心为山里的百姓做点事:“有一个村叫顶吉村,四面环山,粮食种在石缝里,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元,百姓喝着表面泛黄发绿的水,住着四面透风的茅草棚,我当时感到很心酸。”
为实现石漠化治理和脱贫致富的双重目标,曾馥平带领同事踏过丛丛荆棘,白天走访晚上伏案,通过努力,建立了环江喀斯特生态移民示范区,环江513名移民陆续迁入位于思恩镇的肯福科技扶贫示范区。曾馥平创新推行“科研单位+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转模式,很快,示范区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全县和周边地区的平均水平。
曾馥平:“合理配置各项用地,荒坡上新开果蔗园、旱土采取水平梯土、深沟撩壕、竹节沟、地膜覆盖,避免了以往移民过程中出现的因不合理开垦产生的水土流失、环境恶化、再度陷入贫困的恶性循环现象。”
如今,肯福满山坡都是红心柚、沃柑、板栗等经济林果。肯福示范区的成功,为后来环江乃至广西大规模移民提供了决策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移民研究专家将这个首创的科技扶贫成果誉为“肯福模式”。2017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建立了首个自治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自治区农业特色示范园,当地人均纯收入由 1996年的294元提高到2020年的18180元。
2020年5月,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全县6.45万毛南族人口同步实现整族脱贫。站在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曾馥平依旧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带领着团队开始谋划环江乡村振兴的各项事宜。
曾馥平:“在服务‘三农’的征途中,我要用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记者陶启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