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南宁:循一盏花灯 探千年韵味
正月十五赏花灯,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习俗,在南宁市江南区福建园街道菠萝岭社区,有一对制作花灯的行家里手,他们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黎炳生、黎达父子。
记者来到南宁市菠萝岭社区西14里,一旁悬挂着“菠萝岭花灯书画创作园地宣传栏”的小楼,正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黎炳生的家。墙上挂着的是黎炳生和儿子黎达这几十年来做花灯的照片。
进门一看,屋内除了精致小巧的传统宫灯、兔子灯、莲花灯的成品外,还摆放了一个大大的牛形状的花灯骨架。
黎达介绍,每年他和父亲都会提前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制作当年的生肖花灯,虽然因疫情防控,今年取消了南宁元宵花灯节的灯会展览,但父子俩还是没闲着,仍然制作了一批精美的花灯。
黎达:“每到逢年过节,大家都会把那种热闹的气氛展现出来,不同的地方可能做不同的灯,但是它主要的还是一些中国的元素、中国的文化元素,中国人喜欢的是团团圆圆、热闹的气氛,所以在中国人眼里过年、正月十五,以花灯为新年(象征)已经形成一种规律了。”
如今,57岁的黎达在传承父亲手艺的同时,还将水墨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与花灯相结合,并在家中设置了花灯工作室、书画学习室和作品展示区,不断打磨和发展花灯制作手艺。父子俩还依托菠萝岭社区“四点半”课堂,以及“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机会,把花灯制作技艺带到孩子们身边,让传统技艺在手把手的传授中延续。(记者 黄晓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