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两则与老年人有关的视频报道牵动着亿万网友的心。一则是湖北宜昌冒着凛冽寒风独自到社区缴纳医保的老人,被工作人员告知不收现金,只接受手机支付。视频中的老人瑟瑟发抖又不知所措的双手来回揉搓,满脸无助的神情刺痛人心。另一则发生在湖北广水,一位行动不便的94岁老人为激活社保卡,在银行自助机前被家人抬起,艰难地完成人脸识别等视频认证步骤,画面十分让人揪心。
两起事件在网上发酵后,有关部门和单位都作出回应,承认在服务意识方面的不足,同时表达了歉意。虽然报道过后,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然而视频中两位老人窘境,还是不免让人心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当智能化遇上老龄化,如何让智慧科技切实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感,应该是国家和社会需要持续探索的话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54亿人,占总人口的18.1%。而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手机网民约为0.96亿,这就意味着超1.5亿老人没有接触过网络。
自助挂号、刷码通行、网上购票,随着智能服务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及其随之产生的各类智能设备逐渐覆盖城市运行的各个场景。视频报道中两位老人遭遇的漠视和经历的无奈,只不过是智能化浪潮的背后,数量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缩影。疫情期间,健康码成为最重要的防疫管理工具之一,部分老年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乘车被拒、就医无门的事件时有发生。现实生活中,为网发愁、为码所困的老年群体不占少数。
不可否认,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后,很多应用程序已进行了适老化的技术革新,如支付宝推出一款名为“关怀版”的小程序,以大字、大图标形式集合了健康码、付款码、查社保等十几项老年人常用服务,但科技改革的关键在于如何真正明白老年人的需要。
智能化的目的是服务于大众,特别是一些边缘化、老龄化的弱势群体,它不是简单粗暴地做“减法”,更不是有关部门和单位对老年人服务意识淡漠的托辞。老龄化和智能化不应该站在矛盾的对立面,很多地方充分考虑老年群体的需要,设置的人工柜台和“绿色通道”恰恰体现了社会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服务思维的提升。
在这个什么都能用手机解决的时代,那些缺乏数字身份的个体,不该被迫丧失享受便捷生活的权利。在智能化发展的同时,能否兼顾老年群体的利益和需求,同样也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与否的重要指标。以远程认证为例,监管部门也曾明确提出,对行动不便者要提供上门服务,让认证对象切实感受到服务带来的便捷和尊严。
“慢一些、等一等”,体现的是国家和社会对老年群体和弱势群体的关注。我们每个人都终将会老去,面对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只有窗口单位的工作人员将心比心地为他们着想,再多一些周全的便民意识,再多一些换位思考,才能真正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鸿沟”,让老年群体感受到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的幸福感和人性化服务的温暖。(作者:李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