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雨水增多,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然而,也是误食毒蘑菇而食物中毒的高发期。经过这些年疾控部门、媒体的不断宣传,不少人都对误食毒蘑菇会导致呕吐、腹泻、致幻等后果有所了解,#吃毒蘑菇看小人跳舞#等相关话题也屡上热搜,不少网友也模拟出了吃毒蘑菇后看到的场景。
大概是这样↓
或者这样↓
而这些五花八门的致幻反应居然引发了一部分人的好奇,称想亲身体验这种“妙不可言”的“幻境”。小北君要对这种想“以身试毒”的朋友郑重地说一句:乱吃毒蘑菇,真的会要命!!!
去年,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连续接诊数起食用野菌中毒的患者,大部分是一家人集体中毒,其中11人来自灌阳县、3人来自灵川县人。广西疾控中心2020年食源性疾病监测数据显示,全年共发生毒蘑菇中毒事件72起,发病297人、其中住院209人、死亡3人。从3月份开始,5至6月份和9月份是发病高峰,持续到10月份左右。发病场所主要集中在家庭。在卫健委官网上也有文章介绍,毒菌中毒没有特效解毒药,一旦病情危重,就算来到经验设备力量雄厚的大医院救治,抢救成功率也不高,而即使经过治疗,有人在后期也出现过喝水吐、暴瘦的情况,出现了后遗症。
毒!毒!毒!常见“毒蘑菇”图鉴
民间辨别毒蘑菇八大误区
误区1: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
真相:蘑菇是否有毒,在外形上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上文提到的很多毒蘑菇,如秋盔孢伞,色彩和长相都很“朴实”。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误区2:有辛辣、酸涩、恶腥或其他恶味的蘑菇有毒
真相:许多毒蘑菇都没有明显的特殊气味。当然,气味不好的蘑菇人们一般是不愿采食的。
误区3:虫食或生蛆的蘑菇无毒
真相:很多剧毒蘑菇成熟后常会生蛆或被虫食。如成熟的致命鹅膏常常被虫啃食,因为有的虫子的消化道不吸收鹅膏毒素。
误区4:受伤变色、流汁液的蘑菇有毒
真相:如松乳菇、多汁乳菇掰开或划伤后会流出乳汁,美丽牛肝菌受伤断面会变蓝色,却都是美味的食用菌。而许多毒蘑菇受伤断面不会变色或分泌汁液,却是有毒的,如剧毒肉褐鳞环柄菇。
误区5:与银器、大葱、大蒜、大米同煮会变色的蘑菇有毒
真相:“银针验毒”实际是银与硫或硫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而蘑菇毒素不含硫或硫化物,不能产生颜色变化。目前尚未发现任何与毒蘑菇同煮变色的物质!
误区6: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真相:蘑菇的有毒与否与生长环境没有关系,因为有毒蘑菇与其他蘑菇生长的环境是一样的,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在松林中。
误区7:高温或油炸可去毒
真相:许多毒素的化学结构相当稳定,高温或油炸都不足以将其破坏。
误区8:白醋能使蘑菇汁变色就是毒蘑菇
真相:白醋遇到碱性物质都可变色,这与蘑菇是否有毒无关。
■知多点
一旦中毒这样做
首先,要立即呼叫救护车。
其次是马上催吐。可先让误食者服用大量温盐水,然后用手指(最好用布包着指头)刺激咽部,促使呕吐,以减少毒素的吸收。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人为催吐,否则容易引起窒息。
再次,要加盖毛毯保温,并立刻送往医院。一起食用过同样蘑菇的人,无论是否发病,都要立即到医院检查。
最后,要保留毒蘑菇样本。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或剩余蘑菇样品,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中毒种类并实施针对性救治。
【延伸阅读】
毒蘑菇有克星了!中科院发明毒蘑菇快速检测方法
云南省野生食用蘑菇种类及产量居全国之首,但云南也是野生蘑菇中毒严重的地区之一。毒蘑菇的毒理机制各异,但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占据了主导地位。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宏说:“在蘑菇中毒死亡的案例中,80%至90%的中毒者都是因食用了含鹅膏环肽毒素的剧毒蘑菇所致。因此降低中毒事件得从鉴别这一源头下手。”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地衣多样性与适应性进化团队经多年技术攻关,掌握了快速鉴别含有鹅膏环肽毒素蘑菇的方法,并于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命名为“一种剧毒蘑菇的快速检测方法”。
这种快速检测方法简便易行,试剂盒可在实验室、野外、营地、卫生所等多种环境下使用,不论是鲜品、干品还是烹饪后的蘑菇,只需3至5分钟即可鉴别是否含有鹅膏环肽毒素。含有该毒素的蘑菇经试剂检测后会呈现出蓝绿色的显色反应。
不过,需要补充的是,这种试剂仅针对含有鹅膏环肽毒素的蘑菇,不能用于识别所有毒蘑菇!所以最好的保命方法还是得记住这句话,路边的野蘑菇不要吃!
来源:齐鲁网、海南日报、南宁晚报、新华网、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