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工作群,为何有人不领情: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须量、质并举

国内新闻|来源:半月谈2021-03-22 09:56:04|网络编辑:王琳

  随着中央加强对指尖形式主义的整治,多地陆续对微信工作群等线上办公平台进行集中排查清理。一些临时群、僵尸群被解散,一些必要的工作群整合,大大减轻了基层干部的负担。

  然而,半月谈记者在基层调研时发现,一些干部对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高度赞同,但对将微信工作群“解散了之”、单纯压缩数量并不十分认同。

 1

  人多了,如何发言伤透脑筋。

  西北某地级市扶贫办副主任是一名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干部,交接工作后还未到岗就已经被拉入微信工作群。虽然群数量比预想的少,但群成员却非常多,“省、市、县的领导全在群里”。

  这名干部说,因为是新人,加上各级领导都在,所以每一条消息自己都要认真考虑好久才回复,当时还在交接工作,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同事们肯定也觉得为素未谋面的新同事绞尽脑汁编发欢迎词是负担。”她表示,群内的“欢迎仪式”断断续续持续了一天的时间才彻底结束。

 2

  内容多了,“爬楼”找“干货”费时费力。

  一名西北县级扶贫办干部表示,从2020年起,当地陆续开展微信工作群整治活动,他手机里的工作群数量直线下降。“群少了之后,又有了新问题,整合过后的工作群内容更丰富了,发布的消息更多了。”这名干部说,下乡是他日常重要的工作之一,有时下乡途中信号不好,群内的消息不能及时看到。他怕错过重要信息,就要下班后“爬楼”找“干货”。

  “工作群整合过后也就两三个,但每个群发布的内容一天有时能达到几百条。半天爬不完,临时有信息需要回复,回完再往前找,手都能翻抽筋。”他说。

  3

  群主压力大了,创建、解散忙得不可开交。

  一名县级宣传部工作人员因为经常要和不同领域的人实时对接,成了多个工作群的群主。他说:“建群容易解散难,拉人容易踢人难。”

  “我负责外宣工作,一些临时活动建群沟通更方便,但没有养成及时解散群聊的习惯,后来换了手机或者微信出了故障再次登录时,就找不到以前的群了。”这名干部表示,自己按照上级要求,解散一些临时群时,花了不少时间,“先找到群,再解散它,‘找’这一步特别麻烦”。

  “以前同事工作有调动,本人不退群,我会私聊后将其移出群聊。但现在每个群的成员构成复杂,人数又多,不改备注又勤换头像的成员让我特别为难。”这名干部说,尤其是遇到领导调动,作为群主不敢将其移出群聊,只能重新建群,一个个邀请,再把原来的群解散,耗功夫、费心思。

  多名基层干部表示,微信工作群整治开展以来,多群消息轰炸的现象明显改善,但如何高效利用微信群便利服务工作仍存在难点。

  要继续严控固定工作群的数量,临时群聊的管理需做到“随用随建、及时解散”,但其数量限制需视实际情况而定。有干部表示,一些地方明确限定工作群的数量不能超过多少个,人为增加了用好工作群的压力,也是一种形式主义。

  微信只是一种网络社交工具,之所以出现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究其根本还是线下形式主义,一刀切式的“建群匆匆、退群也匆匆”的整治方式容易背离初衷。

  受访基层干部认为,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仅要重视量的控制,更要抓质的提升。下一步整治重点应放在工作群发布内容规范和“群规群矩”建立上。多讲“干货”,少说废话,让工作群更加有序,最大化发挥社交平台辅助和服务工作的功能。(记者 宋常青 马莎)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