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一家亲 石榴花开美邕城——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

广西新闻|来源:南宁日报2021-04-22 09:51:08|网络编辑:李惠惠

\

4月9日,2021年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启动仪式在兴宁区民生街道“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中华大戏院广场举行。    (邹财麟    摄)

\

4月13日,南宁市明秀小学开展“唱支山歌给党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中国壮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暨第十六届民俗风情节欢庆活动。(马嘉遥摄)

\

马山县古寨瑶族乡各族群众表演民间舞蹈“打榔”。    (韦尹璇摄)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南宁是一片民族团结的沃土,792.2万各族人民沐浴在民族和睦相处、文化绚烂包容的氛围里。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57.8%,各民族长期生活在一起,逐渐做到语言互通、饮食互通、歌舞互融。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以来,南宁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坚持不懈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市呈现出“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花开美邕城”的崭新面貌。

五年来,南宁市不断创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机制和手段,持续提升创建工作质效,推动各民族交织交融,民族团结进步局面不断巩固。南宁市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市、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等荣誉称号。

强化“五个机制”建设

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发展基础

南宁市不断完善机制,确保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双组长领导机制。南宁市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提升到实现壮乡首府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每年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高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创新发展。

建立健全协商议事工作机制。市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督查制度、汇报通报和约谈制度,推动创建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各县(区)、乡镇、创建单位分别成立相应机构,通过部门联建、分级联创,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格局。每年坚持召开1—2次协调联席会议,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建工作体系。

建立结对共建工作机制。创新推出结对联建活动,倡导市直机关单位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结对联建,并做到“五个一”,即共学一次民族政策、共度一次民族节庆、共办一件好事实事、共唱一首民族歌曲、共跳一支民族舞蹈。同时,倡导党员干部与各族群众交朋友,开展“1+1”结对帮扶,促进办实事办好事常态化。2017年以来,全市建立“1+1”结对帮扶6000多对,结对联建单位到示范点开展活动600多次,干部职工参与人数13000多人次,为各族群众解决难题9000多件。

实施激励示范工作机制。南宁市在全区率先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工作列入年度绩效考评内容,对各县(区)、市直各部门进行考核,实现市县两级考评全覆盖;2019年起,南宁市进一步将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列为专项绩效考评,单独计分、单独评优,从制度上保障创建工作任务落细落实。强化经费激励机制,对创建工作成效显著的单位,给予创建经费支持,2017—2020年累计安排经费4793.24万元。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党委政治巡察内容,为南宁市再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确保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行稳致远。

建立多样化的评比命名机制。创新开展“五比五争”创优争先活动,通过“一议二推三评比”的方式,评选并命名一批民族团结进步“五比五争”活动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截至2020年底,市、县、乡三级共命名民族团结进步“五比五争”模范17604个,其中市本级3415个;深化提升创建“九进活动”,做到“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相结合,创新“进商业街区(景区)”“进家庭”活动载体,南宁市先后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点(单位)261个,命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8个,命名1172个模范家庭,命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五星”33人;积极争创全国、自治区级示范单位,截至目前,南宁市共有9个国家级、24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中,全市各民族文化求同存异融合发展,形成了抱团互助的良好民族关系。

创新工作载体

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

“创新”是南宁市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注脚。不断创新的方式方法,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释放无限活力,让各族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拓展民族之家建设。五年来,南宁市把“民族之家”建设向村(社区)一线拓展,全市“民族之家”数量从2017年的22个增至2020年的362个,并通过开办“民族之家”课堂,建立“民族之家”志愿者服务队伍,为各族居民提供就业帮扶、就读帮扶等志愿服务,赢得各民族同胞的信任和尊重。据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全市“民族之家”共为各族群众提供优生优育服务5500多人次、就业帮助6330人次,帮助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解决住房问题14700多人次,帮助安排就业经营2100多人次。

建立五大服务平台。深化提升“13456”民族事务服务体系,让邕城更好地接纳少数民族群众,让少数民族群众更好地融入邕城。抓法律援助中心建设,在广西万益律师事务所成立广西首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法律援助中心,建立由20名律师组成的“红石榴”工作室;抓网格化建设,依托南宁政法综治“云数据”应用平台,将社区民族工作与基层服务管理系统对接,推进精准解决各族群众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逢四说事”和“老友议事会”协商议事平台,组织社区和小区各族群众说事议事,共同协商解决基层治理重点难点问题,实现“邻里事、邻里议,邻里忧、邻里解”,推进基层治理模式创新;开展来邕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五星”评比命名(团结星、文明星、守法星、诚信星、敬业星)活动,推进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创建;推动“三社联动”,建立以城乡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化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联动服务机制。2020年11月,南宁市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示范城市”。

抓好“六个着力”

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南宁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的多元化包容城市。近年来,南宁市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宣传教育主线来抓,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全过程,突出抓好“六个着力”,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着力抓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重点组织开展一年一度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每年开展各类宣传活动1000多场次,各族群众参与互动超百万人次。2020年,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南宁市积极实施“互联网+民族团结宣传”行动,推出“石榴花开美邕城——2020年首府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工作纪实”系列报道、“绿城盛开民族花——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先进事迹”展播、2020年“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云端山歌大赛、民族团结知识“八进”等九大活动,线上参与人数超300万人次。2021年,围绕“感党恩跟党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公益宣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进学校”、南宁市中小学“听党话感党恩谱写民族团结情”主题征文大赛、“山歌颂党恩奋进新时代”短视频音频征集、壮族文化(南宁)档案专题展、“民族团结法治七进”等活动,命名一批南宁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南宁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教育基地和试点学校,引导各族群众积极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同时,依托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李明瑞、韦拔群革命烈士纪念馆和昆仑关战役旧址,大力宣传民族政策,推动民族团结教育,每年受众逾20万人次。

着力讲好南宁民族团结故事。编印《南宁民族团结故事》系列丛书,在电台、电视台、报刊开设专栏。全国孝老爱亲道德模范蓝连青,全国最美奋斗者韩素云、杜丽群,民族团结使者谢华娟,抗疫英雄梁小霞等先进人物事迹成为激励全市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榜样力量。

着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以“石榴花开美邕城”为主题,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实践教育活动。在学校,每年组织开展“和美校园·同心筑梦”等民族团结主题文艺展演、网络直播活动,弘扬民族文化,共创民族和谐;在社区,利用“三月三”、元旦、中秋、国庆等重大节日,开展“百家宴”“民族团结日”等主题活动,引导各族群众把社区建设成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幸福家园;在农村,组织开展民族政策宣讲、“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巡演等活动;在机关,举办“民族团结”主题文化活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的作用;在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五进”主题活动,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据统计,全市每年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逾600场,参与的各族群众达30多万人次。

着力开展联谊交流活动。依托市级少数民族联谊会以及12个县区联谊工作站,搭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少数民族群众社会联谊交流平台。发挥联谊会(站、点)的桥梁纽带作用,以走访慰问、谈心交流、文艺演出、“心连心”主题联谊等形式,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感情沟通。全市平均每年举办各类联谊交流活动100场次以上,参与的各族群众超10万人次。

着力加强实体化和理论研究。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社区——中华中路社区,挂牌成立全国首家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广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青少年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并以该基地为阵地教育引导全市各族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驻邕的广西民族大学于2019年获中央统战部命名为全国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南宁市中华中路社区实践”理论研讨和主题征文活动,“南宁经验”获国家民委领导及有关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

着力推进语言文字共通。以社区“民族之家”为依托,开展对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国家通用语言培训。中华中路社区联合广西民族大学建立大学生民汉双语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常态化开办民汉双语课堂,教授社区新疆籍等少数民族居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中小学校开展“学好普通话,共叙民族情”主题系列活动,全市中小学生普通话普及率100%;在农村举办形式多样的推普周系列活动,扩大国家通用语言普及面。(记者 宾艺苑)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