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发展征程上奏响新乐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系列报道(二)
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习近平
高质量发展,创新是关键,只有创新才能自强、才能争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加强知识、人才积累,不断突破难题、攀登高峰。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4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关于创新的谆谆嘱托言犹在耳、历历如昨。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我区召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发布《广西科技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创新驱动发展融入八桂发展的血液,吹响高质量发展的进军号。
4年后,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视察广西时强调,要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厚望如山,催人奋进。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化作前行动力,激励着八桂儿女不断在自主创新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再接再厉、再上层楼。
着力壮产业,创新发展更有动力
走进贺州市桂东电子生产车间,一条条生产线映入眼帘。一卷卷电子铝光箔经过处理后,形成一卷卷深灰色的发孔均匀、折曲性能好的化成箔产品。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已形成自身独特的技术特色和工艺体系优势,这34条化成箔生产线是利用公司27项专利技术建设的,生产的中压固态电容用电极箔、双阳极箔属国内首创产品。”
这是我区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发展新引擎的生动例子。
产业要转型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需要创造新的动能。对于后发展欠发达的广西来说,创新更是实现赶超跨越、换道超车的第一动力。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握新形势,提出要“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不动摇,坚持‘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不动摇”发展之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八桂儿女迈开了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新步伐。“三百两千”科技创新工程一路凯歌。2018年11月—2020年底,全区在高性能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下达140个项目,攻克51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获得521个专利,开发出293个新产品,新增产值530亿元。
围绕创新链、产业链,匹配资金链、服务链。近年我区财政科技支出保持年均10.1%的增长。2017—2020年底,累计支出自治区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47.9亿元,资助项目390项和奖补企业2194家(次),带动社会投入292.4亿元。2021年自治区财政厅又安排创新驱动发展资金项目预算15亿元,较2020年新增3亿元,规模创历年之最。
资金链到位,服务链也给力。高新区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稳步推进,助力一些领域从“跟跑者”跨越为“领跑者”。重大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计划实施如火如荼,2018—2020年,我区累计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118个,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实验室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全区牵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40项,资助经费超2.5亿元。广西产研院挂牌成立,新型研发机构表现可圈可点。
自治区科技厅厅长曹坤华表示,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多次强调创新,我们要牢记总书记嘱托,持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今年继续在强化产业科技支撑上下功夫,启动科技强桂行动,实施科技自立自强工程,集中优势创新资源,打好机械装备制造、汽车、高端金属新材料等重要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面向全国范围开展广西重大科技需求的“揭榜挂帅”和“订单式”研发攻关,实施50项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突破重大技术攻关30个以上。
着力改机制,创新发展更有潜力
“我们公司上周刚开业,之所以把公司总部从佛山迁到南宁,是看好这里的创新创业环境。”南宁绿趣科技公司负责人苏志彬介绍。
5月12日,记者在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力合南宁创新中心看到,一万多平方米的企业孵化办公场地崭新敞亮,展示厅、实验室、食堂一应俱全,在孵的十几家企业生机勃勃。创新中心副总经理于勇介绍,该中心是粤桂区域合作的项目,去年在南宁高新区挂牌成立。目前设立了一支2000万元的天使资金,引进10多个优质创业项目,其中六成项目在南宁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如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我区助推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大刀阔斧、招招给力。
敢为人先,善破勇立。“广西科改33条”2020年制定出台,近90个政策点全方位推进自主创新,随后全区扎实开展落实行动,改革红利惠及大众。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成绩亮眼,启动省级“杰青”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探索自治区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机制,首次实施科技项目揭榜攻关制。
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我区启动科研院所岗位结构比例自主设置试点,开展科研事业单位章程管理、绩效评价等试点工作,在自治区本级事业单位试行将科研教学奖励纳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出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在广西大学等20家单位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深化广西科学技术奖励改革。
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我区对分散在10多个部门的130多个科技专项进行优化整合,形成新五类计划体系。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改革挖掘了创新发展的潜力。下一步我区将扎实建设现代化科技治理体系,强化对创新政策的绩效评估,探索建立科技创新通报指标红黑榜,深化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激励,推动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改革。
着力强主体,创新发展更有活力
激光切割钢板、拼搭焊接成型车架、表面喷漆……在柯瑞机械设备公司现代化的生产车间里,移动破碎机、筛分机智能化生产一气呵成。“五一节前,我们的产品已出口印尼。”公司董事长黄国和告诉记者,依靠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企业目前已开发70多套系列产品,在国内市场中占据半壁江山。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培育新动能的核心中坚。谁掌握了创新发展这一“杀手锏”,谁就能抢占竞争制高点。
如何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
我区紧锣密鼓挥出“三板斧”。积极开展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2020年全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企业2620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800家,同比增长17.3%;瞪羚企业数量107家,同比增长15.1%;独角兽企业培育库入库企业5家,进入创业板IPO在审阶段企业3家。
1∶21!政府财政投入1元钱,拉动企业研发投入21元。调研中这个数字让记者印象深刻。我区强化企业奖补力度,2020年下达财政奖补资金超4亿元,拉动1308家企业年度研发投入超过85亿元,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出台科技创新券用于科技金融贷款贴息、“一用户双角色”等国内首创性政策,累计发放创新券额度9960万元,惠及全区1084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
广西创新创业大赛连续多年举办,参赛企业和团队近6000家,主办方为参赛企业量身定制培训“套餐”、奖补“大礼包”……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大,一大批企业和团队脱颖而出。
自治区科技厅业务负责人称,今年我区多措并举完善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梯次培育体系,实施千企科技创新工程,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保有量2500家,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3250家,认定瞪羚企业50家。同时,推动企业加快建设创新平台,支持企业牵头联合区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产业导向类创新项目。
着力转成果,创新发展更有效率
全国种植的香蕉,每3株就有2株是广西农科院的良种;柳钢“冷轧家电用钢开发与产业化”项目开发了8款新产品,产品畅销东南亚、欧美国家,年产值15亿元;桂林福达将“年产100万套离合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产业化,建成汽车核心零部件离合器智能生产线5条,产品进入奔驰、沃尔沃等30多家国际汽车制造商全球采购体系……记者调研所到之处,科技成果“落地成金”的喜讯让人倍感振奋。
科技成果不能躺在抽屉里睡觉,我区想方设法破解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瓶颈,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成功转让,科技人员从转让净收入中提取的奖励和报酬比例不低于70%;政府设立的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全部留归单位;扩宽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范围,担任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可按规定获取奖励……3年来,我区先后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配套出台《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股权和分红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在职务科技成果确权、国有资产处置、科研人员激励等方面进行改革,对科技人员参与股权和分红奖励作出细化规定。改革换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量质齐升。据不完全统计,3年来,我区转化1827项重大科技成果,引进转化科技成果1109项,产生技术交易额37.2亿元;转化自有科技成果691项,产生经济效益578.2亿元;引进27家区外企业携科技成果在桂落地投资30.4亿元。
本报记者 李新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