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总书记嘱托 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让民族团结进步繁荣之花愈开愈艳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系列报道(七)
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族人民要心手相牵、团结奋进,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
——习近平
同结石榴籽,根脉一家亲。
广西拥有12个世居民族和44个其他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2000多万,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
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持续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各族儿女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愈开愈艳。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和关心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4月25日至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期间,强调“在巩固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上彰显新担当”“广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要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这是对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高度评价,更是期盼和重托。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传遍八桂城乡,为我区各民族干部群众带来了无比温暖和巨大鼓舞,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注入了强大动力。
铭记嘱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这个同心泉已经有230多年历史,是我们村民族团结的最好见证。”5月18日,在象州县寺村镇花池村民委木屯村,花池村委副主任银俊国带记者参观了村头的老水井。
这个水井修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由木屯村仫佬族、壮族、汉族村民共同筹资建设,命名为同心泉,至今还保留了一块“水井碑记”。各民族村民共饮同心泉水,和睦相处,互帮互助。
这段民族团结的佳话,成为村里共同的历史记忆,延续至今。2011年以来,木屯村深入挖掘仫佬族文化,仫佬族、壮族、汉族村民联合举办了木屯民族文化艺术节、仫佬族感恩节等活动,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在新的时代,广西各族干部群众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珍视自己的生命一样珍视民族团结。
贵港市港北区贵城街道荷城社区,常住人口5.9万人,由汉、壮、苗、瑶、侗等17个民族组成,其中少数民族居民6500多人。“我们将各民族居民需求建立‘问题清单’,完善健全帮扶机制,逐项解决,全力服务好各阶层人群,打造各民族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荷城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彭少敏告诉记者。
2016年9月,南宁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几年来,该市继续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城市创建工作的新思路,形成民族事务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南宁社区模板和“南宁经验”。
中华中路社区毗邻南宁火车站,是不少外地务工群众来邕落脚的第一站。社区聚居着汉、壮、瑶、维吾尔等19个民族居民。10多年来,“出了火车站就找中华中路社区,有困难就找谢华娟”这句口头禅,在不少西部省区市来邕少数民族同胞之间口口相传。
谢华娟是中华中路社区党委书记,是一位热心的壮族大姐。在她带动下,社区打造了广西首家社区“民族之家”,广西民族大学与社区签署“社校联盟”协议书,多次开办免费汉语培训班,聘请专家顾问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法律咨询等服务。
在广西,各族群众交得了知心朋友、做得了和睦邻居、结得了美满姻缘。据统计,我区有130多万个家庭由两个民族以上组成,“九口之家、情融五族”比比皆是。
“要倍加珍惜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崇高荣誉,继续发挥好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带动作用,把总书记的关怀厚爱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实际成效。”自治区民宗委主任班忠柏表示。
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现在我们都脱贫了,但我们还不能停步。就像总书记说的,加油、努力,再长征!”5月14日,记者走进北海市银海区平阳镇东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唐冠敏展望乡村振兴新征程,信心十足。
东山村是北海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行政村,全村237户1086人,绝大多数是壮族、瑶族。28年前,他们从大化瑶族自治县的大石山区迁到北海成立该村。北海市将村名定为“东山村”,寓意“东山再起”。东山村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得到帮扶,发展生猪、龟鳖养殖业和大棚农业。附近村屯如石桥塘村,和东山村结成对子,一些种植大户专门到东山村传授哈密瓜种植技术。东山村与周边村落和睦相处,携手脱贫致富。“今后,我们民族村和周边村子将更加团结奋进,谁也不掉队,朝着产业更兴旺、环境更优美、村民更富裕、民族更融合的目标发展。”唐冠敏说。
步入“十四五”,新征程更加需要各民族儿女接续团结奋斗。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多民族聚居地,居住着13个民族的群众,也是各民族移民迁入较多的县。1993年以来,该县先后接纳了都安、大化、东兰等县(自治县)移民近6万人。
“新征程上,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全县各族干部将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委书记黄荣彪表示,全县将以特色农业为支撑、以乡村自然风光为主线、以毛南民族文化为要素,着力打造文旅结合、三产融合的“四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开创毛南山乡振兴发展新格局。
各方合力,支持民族地区改善民生,加快发展。
自治区财政厅副厅长陈海信介绍,2020年自治区财政下达一般性转移支付2382.55亿元,增长20.0%,其中下达民族地区转移支付32.73亿元,增长14.8%。“下一步要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突出重点、有效保障,推动广西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广西将继续推进新时代兴边富民行动,突出抓好兴边富民行动示范创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自治区发展改革委西部振兴处处长周开克介绍。
“十四五”期间,我区将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把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优势,编制好广西贯彻落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规划(2021—2025年)和兴边富民行动规划(2021—2025年)实施意见,重点聚焦15个自治县(含享受自治县待遇县)和59个民族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推动自治县、民族乡高质量发展。
筑牢根基,切实增强“五个认同”
“要搞好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强调。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东兴市京族学校坚持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相结合,开设了京语课程、独弦琴、京族歌舞、竹竿舞、踩高跷、帆板等教育教学科目,每周一坚持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桂林市回民小学是国家评定的广西第一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试点学校。“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深入人心,让每个从学校走出去的孩子成为民族团结的一颗种子。”校长蒙然说。
我区大力打造文化交流平台,搭建多元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舞台,精心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元素。
“柳州有个鱼峰山,山下有个小龙潭。终年四季歌不断,都是三姐亲口传。”在柳州市的鱼峰山公园,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鱼峰歌圩”常年开展,成为一张文化名片。
广西歌王、自治区级非遗项目柳州“鱼峰歌圩”代表性传承人陆连芳,几乎每个周末都和山歌爱好者聚在鱼峰山下以歌会友。“只要开嗓唱上几句,现场立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上几百人。来拜师学艺的,除了壮族,还有苗族、瑶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群众。”她说。
如今,“鱼峰山下对山歌、雀儿山脚吹芦笙、龙潭公园跳瑶舞、社区居民打油茶”的和谐场景,在柳州处处呈现、四季不歇,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桂大地是民族文化的百花园。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是民族和睦之魂。
走进广西民族博物馆,“壮族文化展”“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等陈列展吸引着观众的目光。“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我们要坚持以保护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为己任,致力建成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走向世界的民族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文化胸怀、文化自信,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该馆馆长梁志敏表示。
“努力在‘十四五’出新招出实招,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厅长甘霖表示,要努力创作体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少数民族文艺作品,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尤其是边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打响老品牌、打造新品牌,使刘三姐、花山岩画、“壮族三月三”等民族文化品牌的影响越来越大,让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
(记者 覃文武 廖志荣 乔晓莹 周红梅 刘琴 秦雯 唐正芳 卿要林 谢永辉 胡铁军 覃鸿图 蒙进煌 巫美桥红 通讯员 龚坚 韦尹璇 蒋文成 陆宏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