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31日) 是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承诺戒烟 共享无烟环境”。
《中国吸烟危害健康报告2020》显示,我国吸烟人数超过3亿,15岁及以上人群吸烟率为26.6%,男性吸烟率高达50.5%,烟草每年使我国100多万人失去生命。如不采取有效行动,预计到2030年将增至每年200万人,到2050年增至每年300万人。
很多致死疾病都与吸烟有关——缺血性心脏病、脑血管病、下呼吸道感染、慢阻肺、结核病、肺癌等等。可以说,吸烟几乎对身体的各个部位都有害!看图,一起了解↓↓↓
>>何时戒烟都不晚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越早戒烟越好,不管什么时候戒烟都不晚。戒烟的益处是立竿见影的——
停止吸烟20分钟后,心率会下降。
停止吸烟12小时后,肺部呼出气体的一氧化碳浓度会降至正常。
停止吸烟2周~12周后,循环功能与肺功能均会提高。
停止吸烟1个月~9个月后,咳嗽和气短症状会减轻。
停止吸烟5年~15年后,中风风险会降低至非吸烟者的水平。
停止吸烟10年后,肺癌死亡风险较吸烟者降低50%。
停止吸烟15年后,罹患冠心病的风险降至非吸烟者水平。
以上事实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应尽早戒烟。如果您在戒烟过程中遇到困难,可以到医院的戒烟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或者拨打全国专业戒烟热线(4008085531)进行戒烟咨询。
漫画: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世界无烟日) 新华社发 朱慧卿 作
>>这些关于戒烟的误区,你都了解吗?
对吸烟者来说,戒烟似乎很难。有些人不愿戒烟或戒烟不成功,和戒烟的错误认识有很大关系,关于戒烟的误区,你都了解吗?
↓↓戳视频了解↓↓
这些关于戒烟的误区,你都了解吗?(视频来源:新华网)
>>这些和戒烟有关的说法不靠谱 别再自欺欺人!
网上流传着一些说法似乎让“老烟枪”们看到了不用戒烟的“希望”。比如,抽茶烟更健康、吸烟时只要不吸入肺就无害、老烟民突然戒烟会伤身……那么,这些说法是否靠谱?真相又是什么?对此,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茶烟是健康烟?
真相:其燃烧产生的灰烬含有害物质
继电子烟后,一种新型的“烟草”——茶烟,日益火爆。所谓茶烟,就是把茶叶当作烟草来抽。在商家的广告宣传中,茶烟的外观、吸食方式、味道等都与传统香烟类似,但不含尼古丁,因此商家称其为“健康烟”。
“这一观点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世界卫生组织戒烟与呼吸疾病预防合作中心执行主任、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副主任、烟草病学与戒烟中心主任肖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茶烟只是以茶叶代替烟草,或在卷烟中添加茶叶、茶叶提取液,又或者在滤嘴及卷纸上使用了茶叶成分等,茶烟燃烧产生的灰烬中有害物质依旧存在,还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北京市控烟协会会长张建枢表示,茶叶是我国传统饮品,饮茶是通过消化道吸收茶叶中的有益成分;“抽茶”则是将茶叶燃烧,让人吸入烟雾,二者南辕北辙、截然不同。“这就像我们吃肉可以吸收蛋白质等营养元素,但若将肉烧成灰后,让人吸入,则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他说。
抽电子烟很安全?
真相:其烟雾具有细胞毒性
近年来,电子烟销量迅速增加。不少商家以“安全的烟草替代品”为卖点宣传电子烟,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电子烟是一种模仿卷烟的电子产品,有着与卷烟类似的外观、烟雾、味道和感觉,大多由烟液(含尼古丁、香精、溶剂丙二醇等)、电源、雾化部件和控制单元等构成,在电源供电和控制单元作用下,烟液受热雾化后形成烟雾和可吸入气溶胶,从而产生与使用卷烟相似的体验。
虽然电子烟中焦油、悬浮颗粒等有害物质含量有所降低,但大部分电子烟仍以使人致瘾的尼古丁作为主要成分,与传统烟草相比,只是换汤不换药。电子烟中往往会加入多种芳香剂和化合物,因此吸电子烟的人还有吸入其他有毒化合物的风险。
简言之,电子烟“安全”“替烟产品”的营销背后,不仅裹挟着传统卷烟的“杀伤力”,更潜藏着鲜为人知的“原生”危害,不容小觑。
研究发现,电子烟液中含有甲醛、乙醛等羰基化合物;电子烟液中还检出了烟草特有的亚硝胺,其中N-亚硝基降烟碱等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Ⅰ类致癌物;电子烟气溶胶中也含有有毒物质,气溶胶中可检出锡、铜、镍、砷等重金属元素,这些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逐渐累积,可对健康造成损害,尤其是神经系统。电子烟气溶胶的纳米粒子质量很小,其被吸入后,可能会就此长期“潜藏”在人体肺部最深处中,带来的健康隐患甚至比吸卷烟还大;电子烟烟雾具有细胞毒性,暴露于电子烟烟雾中的细胞更容易发生DNA损伤和死亡;电子烟气溶胶中含有丁二酮等物质,可以损伤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纤毛功能;另外有研究者发现,电子烟液体和气溶胶可对人肺成纤维细胞、肺上皮细胞和人胚胎干细胞产生明显的细胞毒性,导致细胞凋亡、损伤等。
这些科学证据都在警醒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电子烟可对人体产生损害的事实。
抽低焦油卷烟危害小?
真相:任何降焦方法都无法减少危害
当烟草制品出现“低焦油低危害”字样时,吸烟者犹如吃了一颗“定心丸”。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国内外众多科学研究早已证明,任何降低焦油的方法和添加剂,都无法真正减少卷烟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低焦油不能与低危害等同。
相关毒理学研究证明,焦油含量下降时,焦油中的某些强致癌物含量并未减少,如亚硝胺类物质、稠环芳烃等,因此降低卷烟焦油量并不能减少烟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另外,市面上在售的“低尼古丁烟”,商家以“低尼古丁危害小”为营销噱头。但是抽这种烟反而会导致“补偿吸烟”现象。因为卷烟中尼古丁的含量降低后,吸烟者为了维持体内尼古丁的浓度,会采取“补偿行为”,即吸得更多。随着吸烟次数和数量的增加,吸入烟草中的其他有害物质也会增加。
图为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呼吸内科专家团队组织的主题健康宣教活动现场。新华网发
吸烟只要不吸入肺就对身体无害?
真相:只要吸烟就不可能不过肺
只吸不咽,烟雾只要不吸入肺部,对身体就无害。这观点正确吗?
只要吸烟,就不可能不过肺。在开始吸烟的一瞬间,烟雾就随着吸气气流快速进入肺部,这一过程我们自己是无法控制的。此外,吸烟时呼出的烟雾会再次被人体吸入,相当于吸二手烟。烟气中的有害化学物质、致癌物质通过呼吸进入肺部,并吸附在衣物上,大幅增加吸烟者和家人患呼吸道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同时,这种所谓“不过肺”的抽烟方式对口腔、喉咙的伤害依然存在。卷烟中的有害物质残留在口腔、鼻、咽、喉等部分,使唾液腺发炎、味蕾受损,味觉和嗅觉能力也会被大大减弱,还会导致口臭、牙齿变黄变黑、牙周病、口腔白斑病等疾病,同时会使吸烟者患口腔癌、支气管癌、喉癌等癌症的几率大大增加。
突然戒烟反而伤身?
真相:戒烟后出现戒断症状属正常现象
民间有种说法:不要轻易戒烟,突然戒烟,反而会伤身。这种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
有些“老烟枪”突然戒烟后,会有特别想抽烟、心痒、坐立不安,甚至头痛、失眠、焦虑等症状,从而感觉自己好像生病了。临床上,这些症状属于戒烟后出现的“戒断症状”。相反这些异常反应,往往是身体逐渐变好的表现。
网上传言称,戒烟后容易得肺癌,这一说法的真实性又如何呢?
但其实这一结果正是由于长期吸烟导致的,与戒烟无关。突然戒烟后被诊断出癌症,要么是时间上刚好碰巧,要么就是因出现戒断症状去医院检查,发现了癌症。如果是在戒烟之前主动去检查身体,同样会查出癌症。是否得癌症与戒烟毫无关系,长期吸烟恰恰会大幅提高患癌风险。
吃某些食物能排“烟毒”?
真相:只有戒烟才能真正排“烟毒”
为迎合这部分人,网上有人发布了排“烟毒”食物,常见水果梨、杨桃、枣都在其中。
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并未给出吃某些食物可排“烟毒”的证据。食物经过胃肠消化,变成小分子被吸收进入血液,无法起到排“烟毒”的作用。
有些人会说,有一些植物的提取物(茶叶等)中含有各种抗氧化成分,能对吸烟导致的人体过氧化状态,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喝茶或者食用某些植物的提取物,可能多少有些好处,但这种好处是有限的,且缺乏科学证据。
漫画:承诺 新华社发 徐骏 作
>>党政机关禁烟从严从速
开展全社会无烟环境建设,党政机关是标杆群体,发挥着示范带头作用,已经进入2022年底实现全面控烟任务的攻坚“倒计时”。领导干部带头,是标杆更是风向。2020年,国家卫健委、中央文明办、全国爱卫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无烟党政机关建设的通知》,再次明确无烟党政机关室内区域全面禁止吸烟。
让“关键少数”发挥表率作用,多地相继推出特色举措。
在北京,《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将党政机关全面落实《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列为“约束性指标”,提出以无烟机关建设为重点,推进全市控烟示范单位建设。北京很多机关都已主动申报“无烟党政机关”,要求领导干部带头不吸烟,还制定了严格处罚制度,有些单位甚至在招聘时就明确要求不许吸烟,也有不少单位安装了烟雾报警器协助控烟。
中国(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陆家嘴管理局将控烟情况列为部门、员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并实施评优“一票否决制”。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将控烟检查增加到每周审务督察工作中。许多机关将控烟管控纳入楼宇消防控制系统,全楼覆盖高灵敏度烟感设备,室内实行实时监控。
新版《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实施主题宣传活动在上海世博源大舞台举行(2017年3月1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广东省从提升控烟队伍技术能力入手,连年举办广东省控烟业务技能培训,并将无烟党政机关建设作为培训重点,累计培训控烟行政管理人员500余人次,为各级机关合理规划控烟环境储备技术力量。
记者从国家卫健委获悉,截至目前,全国省级及以上无烟党政机关建成率达78.9%。各地正加速进入党政机关禁烟“全面达标”的攻坚期。
别让烟草侵蚀你的生命
承诺戒烟,共享无烟环境
图文来源:央视新闻、健康中国、科技日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