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备受瞩目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截至7月23日收盘,全国碳市场“开张”运行已有6天。交易情况如何?企业感受怎样?远景期待几何?开张以来的全国碳市场看点满满。
交易看点:“稳定”与“摸索”
碳交易指的是,政府通过相应机制发放给企业碳排放配额,一旦企业的实际排放超过其拥有的配额,为了完成履约,企业就需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其他市场主体的配额。纵观6天的全国碳市场交易情况,业内人士的评价是:碳价格较为稳定,企业尚在摸索中。
数据显示,到7月23日收盘,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已运行6个交易日,23日的开盘价为56.52元/吨,收盘价为56.97元/吨。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达到483.3万吨,成交额近2.5亿元,其中开市首日的成交额近2.1亿元,6个交易日以来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
碳价格并未出现大幅涨落,最低价为48元/吨,最高价为61.07元/吨。除首日收盘价较开盘价上涨6.73%外,其他几个交易日碳价格较为稳定,收盘价较前一日涨幅均在3%以下。隆众资讯研究员毕雁飞表示,从长远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价格还有一定上涨空间。
碳交易数据显示,6个交易日以来,除了首日成交量达410.40万吨外,其他几个交易日成交量多数在20万吨以下。有参与企业交易人员表示,不少企业处于碳交易摸索阶段,还在积累经验,随着后期企业参与度不断提高,市场活跃度也有望得到提升。
企业看点:更有动力节能减排
发电行业是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纳入的重点排放单位超过2000家。对于最先在全国碳市场中试水的发电企业来说,这一周它们对“排碳有成本,减碳有收益”有了更深的认识。
“开启碳交易对于高排放的发电企业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主动减排的动力更足了。”有发电企业碳交易人员表示,不减碳就意味着企业需要面对越来越高的排放成本,在市场倒逼之下,企业以绿色环保为驱动力,规划低碳转型发展战略的主动性会明显提升。
“我们的不少客户都是来自碳市场将重点覆盖的高耗能行业,碳市场的开启,不仅意味着减碳将获得收益,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市场机制将进一步推动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意识转变。”施耐德电气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说,很明显的一点就是,对于下游企业来说,是否重视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施耐德选择上游供应商时的重要参考标准,这对于整个工业产业链的绿色低碳发展将产生积极意义。
与此同时,全国碳市场的开启,也帮助发电企业在节能减排工作上,有了“全国一盘棋”的统筹视角。中国华电集团碳资产运营公司的交易员张壮表示,在没有全国碳市场之前,各地电厂的碳配额只能在本地区进行流通,不同试点区域的价格不一、规则不同,给发电企业的碳资产运营带来不少问题。“全新上线的全国碳市场,使得发电企业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电厂的碳配额进行统一运营和调剂,有利于企业更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未来看点:更完善、更科技、更深化
全国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面向未来,业界认为,碳市场需要更加完善,低碳科技需要重点发展,全民减碳有望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最大蓝海。
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企业的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碳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市场。有专业人士指出,全国碳市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个“最大”碳市场将处于较长的完善期。“未来随着碳价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碳市场将会成长为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并为全社会的减碳行为提供价格信号乃至资金支持。”张壮说。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也表示,随着碳排放变得更加昂贵,未来企业会更有动力进行设备升级,相关企业的交易数据也将会作为绿色金融标准的一部分,为企业在获取融资或者更低成本的绿色信贷上提供便利。
除了碳市场,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程鹏认为,未来“双碳”工作的重中之重“一个是低碳科技的攻关,另一个是全民减碳意识的提升”。在他看来,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将会极大推进“双碳”工作,因此需要我们抓紧部署低碳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建立完善绿色低碳技术评估、交易体系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除此之外,更广泛的公众参与也是关键一环。“绿色出行、简约包装、垃圾分类……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能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提供推动力量。”程鹏说,“双碳”工作的这“最后一公里”需要每个人的低碳足迹来“填满”。(新华社记者王默玲、陈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