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7日,第三届“大广场”产业峰会暨全国广场舞红色文化艺术汇演活动在革命圣地陕西延安举行,上百支广场舞队在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以“舞”会友、一展风采。
作为一项深受民众喜爱的健身活动,近年来广场舞的形式越发多样、受众不断拓展。在本次活动上,体育、艺术专家与舞团团长表示,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的目标指引下,广场舞面临从普及到升级的跨越,其“2.0”版本将在民族特色和科学健身方面继续挖深。
民族特色为魂
在专家看来,无论当下的广场舞舞种如何丰富多彩,广场舞在未来扩大受众面,关键在于其如何继续彰显出中华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
吴艳是即将推出的第三套《全民健身腰鼓》的创编人之一,目前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全国健身秧歌(鼓)培训推广委员会副主任。她表示,为了创编这一将向全国推广的健身腰鼓套路,她拜师于当地一位腰鼓名家进行了三个多月的系统学习。
“相比于前两套健身腰鼓,第三套可以说既包含了陕北安塞腰鼓的魂,又降低了排练门槛,让全国各地朋友都能迅速上手。”吴艳说,安塞腰鼓与陕北秧歌都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广场舞注入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与红色气质。
延安市文联副主席陈永龙表示,健身腰鼓在广场舞领域受到关注,给了创作者很大动力,希望通过自己对这个艺术形式的不断挖掘,在今后编排出更多反映时代的作品,在各地的广场、绿地、公园中展演。
精准健体为本
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广场舞汇演上,福建宁德云儿舞蹈团带来的《红梅花儿开》获得了在场上千名观众的喝彩。舞团团长林小云从2003年开始在当地教授广场舞,这些年广场舞的变化她都看在眼里。
“一开始跳广场舞都是各个年龄段混在一起,动作随意性很大,虽然也能锻炼身体、陶冶性情,但效果有限。”她说,广场舞从“粗放”到“精细”的转变,也就是近六七年的事情,舞者们不仅有了官方的广场舞标准与规则可依据,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加入不同的团队。
“现在我们舞团总共有300多人,其中相对年轻的训练爵士舞、啦啦操,年龄大的练扇子舞等。对我们来讲,在指导和编排上进行区分,能够让参与者最大程度得到身体的锻炼。”她说。
长期致力于广场舞规范化、科学化研究的清华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张冰告诉记者,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首批12套广场舞健身操正式推出之前,他曾依据运动监测仪器的数值对多处动作提出了调整意见,以免年长者在训练中出现不适。近年来,广场舞已走上更加科学化的道路,不仅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相关协会的指导越来越专业,健身操舞也能更有针对性地服务于舞友的个性化健身需求。
“未来广场舞依旧要坚持以有氧运动为主线的原则,加强对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力量训练,并注重锻炼前后的热身与拉伸,通过对灵敏度、协调性和反应力的维持,达到身体机能抗衰老的目的。”他说。
“全民广场舞”初成型
在去年四五月份的居家状态中,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教授郑婕将自己创编的一套手拍鼓进行改良,使其更适合于居家锻炼。这套手法运用多元、锻炼强度适中的健身舞蹈视频一经推出后,观看量突破千万。
“新冠肺炎疫情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确实对广场舞的开展造成了影响,但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这项健身活动。我认为,广场舞不应只局限于广场,而是一种全民全天候锻炼的习惯。”郑婕在本次峰会上说。
此次同她一起来到延安的,还有一柄长约50厘米的多功能、可伸缩拉力球棒。这款拥有实用新型专利的产品由郑婕团队研发,能够模仿中医推拿手法在健身操舞的过程中进行按压、滚揉、推搓、拍打等动作,并活动小肌肉群。
“现在像这样的轻量化健身器材品种有不少。(它们)不受场地的限制,可以在家里单独练也可以到户外集体练。”她说。
一家广场舞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广场舞行业研究报告》(2020年版)指出,目前国内广场舞健身活动的参与者已突破1亿人,蕴含着极大的体育产业市场潜力。
北京市海淀区广场舞健身运动协会会长林伟告诉记者,广场舞产业涉及体育、文化、康养、旅游等多个板块,并且随着各个年龄层对自身健康的重视,开始从“银发经济”向全民化的趋势发展,未来前景可期。
“从个人的器材、装备到团队的交流、培训,广场舞产业覆盖到舞友们运动、生活的方方面面。未来广场舞的升级版,也必然会体现在整个产业为全民提供的优质内容和优质服务之上。”林伟说。(记者郑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