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经历了夏日酷热的考验,满怀着对丰收的期盼,8月23日5时35分,我们迎来“处暑”节气。
在二十四节气中,当时间行至处暑,往往三伏已过或近尾声,这个节气的到来,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
▍“处暑”是啥意思?
多数人都会把处暑的“处”字读成了第四声,其实这样的读法是错误的。它正确的读音是第三声[chǔ shǔ],和“楚”“出”是同音的,也可以理解成“出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从处暑开始,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更加明显。
▍处暑•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意思是说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意思就是开始秋收。
▍处暑后入秋了吗?
“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然而,单单用气温开始走低来描述处暑节气是不够的。气温走低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现象。产生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一是太阳的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二是副热带高压跨越式地向南撤退,蒙古冷高压开始跃跃欲试,出拳出脚,小露锋芒。
由此,我国北方地区末伏即将结束,难熬的“暑伏”行将消退,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南方地区则是“立秋处暑正当暑”,仍然处在暑热当中,“秋老虎”继续发威。
为什么北方会“秋高气爽”?
处暑时节,冷高压开始影响中国,其形成的下沉和干燥的冷空气,宣告了中国东北、华北、西北雨季的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此时,真正进入秋季的只有东北和西北地区。
每当冷空气影响中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每每风雨过后,特别是下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风)一场寒”之说。
北方南部的江淮地区,还有可能出现较大的降水过程。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雨后艳阳当空,人们往往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不很适应,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肠胃炎等疾病。
为什么南方“秋老虎”继续发威?
到了处暑,夏季称雄的副热带高压虽说大步南撤,但绝不肯轻易让出主导权,退到西太平洋的海上。在它控制的南方地区,刚刚感受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
对于刚刚走出三伏,并且遭遇严重伏旱的地区,如果继续受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处暑·民俗
吃鸭子、饮苦茶
古人认为农历七月中旬的鸭子最为肥美营养。处暑这天,老北京人都会去买一只百合鸭,而江苏地区,做好鸭子菜要端一碗送给邻居,正所谓“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在处暑习俗里,广东人常喝很苦的凉茶,意为入秋了要吃点“苦”。
放河灯
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活动,在水中放河灯,任其漂流,悼念逝者,祈保平安。
开渔节
对于沿海渔民来说,处暑意味着渔业收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会停留在渔场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浙江沿海每当此时会举行隆重的开渔节,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处暑·养生
饮食
“处暑”期间,气侯逐渐干燥,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少摄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处暑节气宜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黄鱼、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类及奶类。
锻炼
处暑气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秋天,秋高气爽,适合户外运动。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
疾病预防
处暑,人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症。因而,衣服不要加的太多,忌捂,但也不能过凉。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起居均要调剂周到。
处暑气温下降明显,昼夜温差加大,人们一不小心就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说。干燥的气候为一些细菌、病菌的繁殖与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应做好呼吸道疾病的预防工作,少到人多的地方凑热闹,必要时戴上口罩。
(来源: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