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圆梦·广西全面小康调研行】
刘圩镇的“牛”产业
南宁市青秀区刘圩镇距离南宁市繁华城区30多公里,虽然只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但在过去,这里的贫困人口却占到了青秀区的一半。曾经,村民为了生计外出打工,老人、小孩留守家中,“空心村”比比皆是。近几年,刘圩镇通过大力扶植发展肉牛养殖产业,村民们陆续开始回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牢记嘱托砥砺奋进,全面小康阔步前行。特别报道《广西全面小康调研行》今天讲述《刘圩镇的“牛”产业》。
上午七点半,刘圩镇刘圩村村民郭际先早早来到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上班,第一道工序就是启动草料车,拉着前一天调配好的草料,挨个牛棚进行投喂。
郭际先:“它(牛)知道有吃的来了,我们刚开车到那边,车都没看到,那个车响它就知道了,它就嗷嗷叫排队出来吃东西。”
一个小时过后,郭际先熟练地完成了15个牛棚的投喂工作。因为养牛基地已经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运作,从草料调配到喂养,再到粪便清理,由他和另一名伙伴两人就能完成。
郭际先:“来到这里就是帮看看牛,扫扫牛掉出来的东西,然后再观察那些牛,看它哪个要增加食物,就给它增加一些食物。”
进入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工作前,郭际先曾经去过广东打工,2011年成家后回到南宁老家。为了多赚生活费,他跟随村里的包工头到南宁市区工地打起了零工,每天仅靠着一部电动车往返工地,去一趟工地至少花费了一两个小时,非常不方便:“有一次小孩感冒发烧了,我从南宁(工地)赶回来又下着大雨,开个电动车回到半路又没电,又淋着雨,后面我叫我兄弟去拉(我)回来,反正很麻烦。”
2018年春节过后,郭际先通过村集体联合外来企业开展的招聘活动,来到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进行养牛技术培训。经过三个月的学习,他掌握了肉牛养殖的基础技术,顺利进入示范区的养牛场工作,而这份工作的地点距离他的家刘圩村不到两公里:“不用整天操心,我在这里就是五六分钟的路程,跟领导说我小孩不舒服,我请一个小时的假,我一下出去办好了我就回来。”
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是刘圩镇2015年引进的,辐射带动全镇12个行政村不同程度参与肉牛养殖产业链。项目负责人伍关宗告诉记者,项目刚刚落地时,周边的 “空心村”比比皆是,有能力的青年人外出务工,中老年人则只能在家务农,他们家门口就业的需求很强烈。
伍关宗:“当时我们请农民工的话,2015年大概是70块钱一天,翻地、种草很多人。”
伍关宗说,随着肉牛养殖产业在刘圩镇的发展壮大,像郭际先这样返乡就业的村民渐渐多了起来,一些有能力的致富能人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种牧草卖往养牛场挣钱。
记者:“像这样每天拉这些大概能得多少钱?”
那列村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黄如律:“每天来三车到四车。一车几百(块)哦。反正最少三车,三车两千多了。”
如今,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投产六年,已经累计向农民发放秸秆回收费超过5000万元。在示范区周边,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其中,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者回到家乡就业、创业。而这里的老百姓最期盼的,就是在家门口的肉牛产业中寻求致富的门路,郭际先也不例外,他也在盘算着自己的“养牛梦”:“再过几年我小孩都读高中,就有点本钱了,想自己养,我就放得开手了,我们就会退出来自己养,现在我就认真学习那个(养牛)技能。”
【记者手记】
在刘圩镇田野牧歌肉牛产业示范区周边行政村的采访中,我能够深深地感受到村民心态的转变:大家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内生动力十足。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也是重点。目前,南宁市青秀区建成了3个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引进多家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了25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6家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主体,打造出刘圩香芋、金花茶“八桂良品”、肉牛“岭南牛”等农业品牌,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返乡创业,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渐渐在这里展开。
(记者邓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