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HO3小行星或是地球的“小月亮”

科技|来源:新华网2021-11-23 09:38:18|网络编辑:罗娴子

       近期,一篇发表在《自然通讯·地球与环境》上的文章提出,中国要探测的2016 HO3小行星可能是一块来自月球的岩石。这颗小行星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什么说它可能来自月球?中国计划如何探测这颗小行星?

       可能来自月球的小行星

       这颗代号为2016 HO3的小行星,国际永久编号为469219,由美国夏威夷泛星计划望远镜于2016年4月27日发现。科学家发现,这颗小行星位于一个非常奇特的轨道上,它不仅像其他小行星那样环绕太阳运行,也同时在一个非常遥远的轨道上环绕地球运行。

       科学家预测,在未来几百年,这颗小行星会同时运行在环绕太阳和地球的稳定轨道上。可以说2016 HO3小行星是月球之外,地球的另外一颗“准卫星”或者“小月亮”。也正因如此,全世界科学家对它产生了极大兴趣。

       为何科学家推测这颗小行星可能来自月球?

       要知道,阳光照射到小行星上,因小行星的物质元素组成以及尘埃粒径分布不同,会导致特定谱段的阳光被其吸收。因此小行星的反射光谱特性可以反映出小行星的表面物质组成与结构。

       如果利用光谱仪测量小行星对不同谱段阳光的反射吸收情况,就可以获得小行星的光谱曲线,进一步可以推测小行星的物质成分。科学家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对这颗小行星进行了光谱测量。发现这颗小行星总体上属于S型岩石质小行星(主要由硅酸盐组成),但其光谱曲线在近红外波段的斜率与其他小行星都不相同,反而与月球岩石的光谱曲线更为相似。因此科学家猜测,这颗小行星可能是一块月球碎块,随着某次撞击进入绕太阳运行的轨道,经过复杂演化后,成为了一颗地球的“小月亮”。除了光谱相似之外,这颗小行星的轨道能量也与地月系统轨道能量接近。

       这颗小行星到底是不是一块来自月球的石头,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种种迹象表明,其可能与地月系统存在一定的渊源。它的身份,可能只有在我国探测器从这颗小行星取回样本,在实验室分析后才能给出确定答案。

       2025年前后计划实施采样

       今年6月12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该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在会上表示,中国将在2025年前后实施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环绕探测任务,通过一次发射实现一颗近地小行星取样返回和一颗主带彗星绕飞探测。

       在更早之前的2019年4月19日,中国国家航天局通过官网发布《小行星探测任务有效载荷和搭载项目机遇公告》介绍,探测器将携带科学载荷,对近地小行星2016 HO3开展绕飞探测,随后择机附着小行星表面并采集小行星样品,之后返回地球附近释放返回舱,将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这一过程大约在3年内完成。上述过程完成后,探测器经地球、火星借力,经历约7年时间飞行到达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133P开展绕飞探测。探测器配置相关科学载荷,以飞越、伴飞、附着、采样返回等方式,对目标小行星进行遥感探测、就位探测和采样返回。

       中国小行星探测任务具体包括以下科学目标:一是测定2016 HO3轨道、自转、形状大小和热辐射等物理参数。二是探测2016 HO3形貌、表面物质组分、内部结构,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三是对2016 HO3返回样品开展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测定和研究小行星样品的年龄;与陨石进行比较研究,建立返回样品与陨石、地面观测与遥感就位分析数据之间的联系。

       中国国家航天局还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科学载荷和搭载项目方案,预留了200公斤运载能力用于向社会开放搭载,鼓励中外科研机构联合提出载荷技术方案,欢迎国外科研机构参加载荷方案征集,按照“免费搭载,数据共享,经费自担”的原则搭载国外载荷。

       我国小行星取样返回任务是一次高起点、高难度、高显示度的创新空间任务,将实现太阳系“一带一路”探测,是我国行星探测重大工程的下一个标志性项目,将突破多项核心技术,获取大量科学数据和宝贵的小行星样品;并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深空探测能力、推动行星科学的快速发展和航天强国的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