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扮演啥角色?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指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同期,广西、广东、安徽等多个省份,也相继明确将建设一个或多个省域副中心城市。
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定位?与省会城市是什么关系?未来发展有哪些机遇?将如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为何是这些城市?
——具备一定经济实力,良好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
湖北襄阳火车站铁路货场,载满汽车产品的集装箱被吊运至铁海联运班列上,途经宁波舟山港发往埃塞俄比亚。
襄阳一物流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襄十随神”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推进,襄阳的龙头带动作用越来越强,十堰、随州、神农架等地可以同等享受襄阳便捷的外向物流大通道,十堰当地企业通过襄阳—宁波港铁海联运提前订舱、调运空箱,货物出口更便利。
此次,襄阳被《“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列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同时还有江苏徐州、河南洛阳和山西长治。为什么是这4座城市?
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本报记者介绍,在一个省的范围内,除了最大的中心城市、通常是省会城市外,还会有其他城市综合实力明显高于周边城市,产业集聚程度较高、规模效应较强,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超过自身的行政区管辖范围,拥有比较独特的资源优势,包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等各种要素,与该省的中心城市在地理上有一定距离。这样的城市,往往具有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潜力。
探究这4座城市,不难发现其中的一些共同点。
具备一定经济实力是首要条件。看GDP总量,2020年,徐州GDP达到7319.77亿元,位列全国第27名;洛阳5128.1亿元,位列第45位;襄阳4602亿元,位列第49位;长治1711.6亿元,位列第159位。这其中,除长治外,其他三个城市GDP均进入全国50强,且洛阳、襄阳在全省排名第二,仅次于省会城市。
具备适宜的区位条件是重要因素。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拥有承东接西、沟通南北的战略区位优势,在江苏省内,与省会城市南京及经济大市苏州相距较远,是苏北地区的领头羊。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历来为南北通商和文化交流的通道,素有“南船北马、七省通衢”之称。洛阳横跨黄河中下游南北两岸,连接东西、贯通南北,是中西部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治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毗邻环渤海经济区、陇海经济带和中原城市群,具有承东启西、联南接北的优越条件。
想要发挥辐射作用,便利的交通必不可少。徐州是国家级公路主枢纽,截至去年底,徐州公路总里程超1.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464公里,里程数居中国地市级前列。徐州还是中国第二大铁路枢纽,京沪铁路、陇海铁路两大干线在此交汇。随着汉十、郑万高铁及蒙华铁路三大国家干线铁路相继开通,襄阳正式进入高铁时代,到武汉只需1个小时,到郑州只需1个半小时,到北京也不过4个多小时。洛阳是中西部地区唯一一个非省会拥有地铁的城市,长治便捷立体的交通网络也已基本成型。
国家发改委将这4个城市列为支持发展的省域副中心城市,也是结合特殊类型城市来进行规划。4个城市均为老工业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期,结合其自身优势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将助力当地更好实现高质量发展。
省域副中心将带来什么
——获得政策倾斜,加强城市协作,平衡发展差距
不仅是这4座城市,多个省份近期也确定要把部分城市发展建设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在广西最新公布的城镇规划体系中,提出要把柳州和桂林建设成为广西副中心城市。广东确定粤东的汕头、粤西的湛江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湖北除了襄阳外,还将宜昌设立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安徽芜湖、湖南衡阳、江西赣州被确立为省域副中心城市。
部分城市把“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为自身的发展目标。安徽阜阳在今年阜阳第六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要朝着省域副中心城市迈进。
各地为何纷纷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对省份来说,这些城市可以发挥重要的衔接及加强城市间协作的作用,省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支撑作用,带动全省全域协同发展。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一个省形成多个经济中心,推动城镇化和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形成产业、人才、资本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实施。”张建平表示。
对城市自身而言,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获得更多政策倾斜。例如湖北省把工商审批、大型投资等方面的行政权限进一步下放给宜昌。
对省会城市而言,其他城市成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优化区域产业、人才等资源配置,缓解自身“大城市病”。
对区域协调发展而言,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有利于平衡省内不同地市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格局。这也是许多省份在确定省域副中心城市时,不是只看经济实力、更多考虑区位优势的原因。“城市间差异的缩小,有利于缩小省份间发展差距,进而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张建平表示。
以安徽芜湖为例,2020年,芜湖GDP为3753.02亿元,同比增长3.8%,经济总量位列全省第二,省会合肥2020年GDP为1万亿元。虽然芜湖目前与合肥还有不小差距,但芜湖具备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不仅拥有奇瑞汽车等知名企业,还拥有不少新兴企业。随着商合杭高铁实现全线贯通,芜湖至合肥结束了没有直达高铁的历史,安徽全省16个地级市实现了市市通高铁,这对芜湖发挥对皖南地区的带动作用至关重要。业内人士分析,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安徽想要在整体水平上缩小与浙江和江苏的差距,需要充分发挥副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把“定位”变“地位”
——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发挥区域中心效应
省域副中心城市,怎么建?
首先,要明确定位。张建平表示,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首先要在本省的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制定副中心城市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同时要注意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在功能上的协调配合以及在整个区域城市群发展过程中的协调配合。
其次,要强化产业引领。在产业集聚方面,应努力形成有特色、多元化的产业集群。“最好是能够有不同特色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让副中心城市和中心城市各具特色地发展。”张建平表示。
此次《“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指出,支持徐州、洛阳、襄阳、长治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江苏徐州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是资源型地区接续替代产业培育发展重点。由此可见,产业发展是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点。
近年来,上述4座城市不断推进产业发展。徐州经济开发区去年晋升为国家级开发区,现有企业486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6家、高新技术企业162家。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洛阳片区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475家,年产值约225亿元;新材料及科技服务产业企业298家,年产值50.9亿元;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产业企业21家,年产值约45亿元。长治被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冠名为“中国小米之都”,小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
要强化“区域中心”的概念。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要跳出自身的行政区管辖范围,着眼周边区域,以更加强大的城市功能、不断提升的城市品质,吸引区域内产业集聚、物流集聚、人流集聚,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定位”变成“地位”。
张建平同时表示,今后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要结合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新的发展理念,通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循环发展战略,努力推进低碳绿色发展和智慧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而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记者:徐佩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