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5日电 题:筑巢小海陀山间,“雪飞燕”何以腾飞?
记者 郭超凯 王昊
距离天安门130公里的长城脚下、妫水之滨,坐落着北京第二高峰——海陀山,山南侧的小海陀山上,国家高山滑雪中心依山而建。从海拔2198米的山巅向下俯瞰,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雪道犹如白色瀑布,由山顶向山谷蜿蜒“流淌”。
从选址到建设再到如今赛前造雪,在这个曾经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四无”山区,“雪飞燕”是如何筑巢小海陀山间的?又将以何姿态迎接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到来?
选址:北京周边反复考察锁定小海坨山
从北京城区往西北方向出发,如果不堵车的话,驱车约2小时便可抵达位于小海坨山南麓的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坐落其中,远远望去像一只振翅的飞燕。传说场馆所在的海坨山为大鹏鸟落下的羽毛变化而成,“雪”是冬奥元素,“飞燕”是吉祥之鸟,两者结合便有了“雪飞燕”这一美誉。
过去,尽管中国北方地区有一些名气较大的高山滑雪场地,但这些场地均不符合国际雪联和冬奥的标准。要想成功申办冬奥会,北京必须找到一块合适的场地作为高山滑雪项目的比赛场地。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媒体总监惠士桥告诉中新网记者,国际雪联对高山滑雪项目的比赛场地有“硬指标”要求,即雪山的垂直落差必须达到800米,赛道长度不少于3000米。但事实上,北京周边垂直落差大于800米的雪山并不多。
申办在即,选址成为迫在眉睫的难题。2013年4月,中国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到延庆考察了海坨山、南猴顶、凤凰坨3个备选地后,将海坨山作为首选对象。彼时,场地的选址主要集中在海坨山东坡,经实地考察专家们认为东坡地形过于陡峭,不太适合比赛。因此,找合适的赛道便成为早期的重要工作之一。
中国滑雪协会秘书长高学东此前在受访时介绍,经过10多次实地考察,专家组初步得出结论,小海坨山南麓的地形地貌能满足世界一级滑降比赛场地的要求。这个方向不仅在高度、落差上满足“硬指标”,还能设计出长于3000米的滑雪赛道。
2014年,国际奥委会到小海坨山开展考察,延庆区西大庄科村村书记徐建喜带领6人,连续40余天从不同方向攀登海坨山和玉渡山,每天徒步超10小时,最终从2米高的灌木丛中清理出多条登山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勘察、检测和国际雪联高山委员会主席的考察,小海坨山最终被确定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设场地。
建设:在“四无”山区筑起“雪飞燕”
确定选址后,下一步就是建设。
但在崇山峻岭中建成一座符合奥运标准的现代高山滑雪场地谈何容易?山中的天气更是好比孩子的脸,变化无常。早上还是阳光明媚,中午说不定就起大雾,晚些时候大雾可能还会变成暴雨、冰雹,期间还伴有八级以上强风,这给施工队伍造成了极大困难。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被外界称为北京冬奥场馆中的“三最”工程:海拔最高、环境最恶劣、建设难度最大。不同于平地起高楼,在高山之中建设“雪飞燕”,首要难题就是如何将建筑材料、食物、水等物资从山脚运到山顶。惠士桥表示,建设初期,物资的输送只能采取“人背马驮”这一原始方式。项目团队从当地老乡那雇了几十匹骡马,将施工和建设的辎重设备一点点运上山。后期施工道路修好后,再用卡车、卷扬机等将设备运上去。就这样经过近5年的建设,才有了如今小海坨山的延庆赛区。
在这个曾经无路、无水、无电、无通信的“四无”山区,广大建设者们攻坚克难,建起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2020年12月底,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正式完工交付,中心共建设7条赛道,赛道全长约10公里,最大垂直落差超过900米,创下了国内雪道落差之最,这也是目前世界上难度最大的高山滑雪比赛场地之一。同时,“雪飞燕”还建有山顶出发区、中间平台、竞技结束区、竞速结束区、集散广场、索道等附属设施,可同时容纳约8000人观看比赛。
值得一提的是,夏季运动中,篮球场、足球场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尺寸、规格。但冬奥项目中,高山滑雪的场地除了垂直落差、赛道长度这些“硬指标”外,对场地并无统一的标准。换言之,不同冬奥会的高山滑雪场地不尽相同。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届冬奥会的高山滑雪项目只有第一名,没有世界纪录。
“用国际雪联专家的话来说,高山滑雪这项运动区别于夏季运动,每座山都有它的性格和特点,每条赛道都会给运动员带来不同挑战。有的赛道地势起伏比较大因此赛道跳点更多一些,有的赛道地势曲折复杂因此转弯与斜坡侧坡多一些,像咱们的赛道不仅有非常大的起伏与弯道,还有非常罕见的碗状赛道,集所有赛道技术难点于一身,因此赛道本身没有统一标准。”惠士桥解释道。
造雪:去年11月已开始赛时造雪
为方便赛时运动员们往返各自赛道,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共建设9条架空索道及2条拖牵索道,全长10.3公里,串联延庆冬奥村及高山滑雪中心各区域。从山脚乘坐索道,抵达山顶的竞速赛道起点,全程用时仅需30分钟左右。
记者到访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时已是隆冬,室外温度一度跌破零下10摄氏度。“雪飞燕”的工作人员正在热火朝天地为冬奥会做着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山顶出发区,记者不时偶遇手持滑雪板和工具的中外籍工作人员。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7条赛道和技术道路正进行覆雪。赛道两边安装的造雪机喷射而出的水雾在空中自然雾化,迅速凝结成雪从天而降,随后工作人员操控压雪车将一层层的雪压平整。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造雪工作将自上而下,从山顶出发区开始,由竞速训练道及技术道路的山顶区域开始,逐步向结束区方向推进。为了保证比赛选手最高滑行时速能达到每小时130-140公里,国际雪联对雪道硬度有严格要求,因此造雪是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惠士桥告诉记者,去年11月15日场馆开始赛时造雪工作,12月中下旬为雪道塑形,在正式比赛开始前两三天还会造冰状雪。根据比赛要求,雪道表面必须保持结晶状态,近似于冰面,这种雪被称为冰状雪。冰状雪可减小雪板和雪道之间的摩擦力,使雪道不易被破坏,在运动员高速转弯的情况下还能保证雪道表面平整光滑。这样一来无论选手是第几个出场,雪道的状态都处于相对完美状态,以确保比赛的公平性。
从选址到建设再到造雪,近9年间,“雪飞燕”在这片“四无”山区拔地而起,筑巢小海陀山间。眼下“雪飞燕”的造雪工作仍在进行中,相关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开展,只等待着2月份北京冬奥会的正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