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注册制改革向纵深推进,A股市场新股发行明显提速,与此同时,新股破发也越发常见。尤其是近段时间以来,新股破发接二连三发生,也使投资者中签了弃购现象增多。
新股破发会成为常态吗?专家表示,近期新股破发频现,和询价新规的实施有关,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未来随着新股发行定价规则持续优化,破发频率将会趋于稳定,投资者打新、机构发行定价将更趋理性,有助于形成规范有序的资本市场生态。
发行定价偏高是主因
近日,亚虹医药登陆科创板,上市首日报收17.6元,较22.98元/股的发行价跌去逾23%,成为今年首只上市即破发的新股。
亚虹医药并不是个例。自去年以来,新股破发频现,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10日收盘,A股上市首日出现破发的新股达23只,其中,有17只破发集中发生在去年10月之后。
新股缘何频频破发?市场人士认为,询价新规实施,新股定价过高是破发的重要原因。
2021年9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修改〈创业板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发行与承销特别规定〉的决定》,沪深证券交易所同步完善了科创板、创业板新股发行定价相关业务规则,询价新规出台。
询价新规剑指“机构抱团压价”,主要调整四方面内容:一是将高价剔除比例从“不低于10%”调整为“不超过3%”;二是突破原有“四值孰低”(投资者高剔后报价的中位数、平均数及机构投资者报价中位数、平均数)限制;三是取消新股发行定价与申购时间安排、投资风险特别公告次数挂钩的要求;四是加强询价报价行为监管,明确网下投资者参与询价时规范要求、违规情形和监管措施等。
“新规实施前,新股发行定价设置了‘剔除10%高价’、不超过‘4类数’等限制,为提高报价入围概率,市场上普遍存在着询价机构重入围轻研究、‘抱团压价’的现象。”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表示。
新规对定价规则进行优化,新股整体定价中枢上移,客观上促使部分新股发行定价偏高,引发首日破发现象增多。同花顺iFinD统计数据显示,自询价新规实施以来,新股高价发行更为普遍。2021年10月以来发行价超过50元的新股达26只,占当期发行新股比例的近五分之一;而2021年初至9月末,发行价超过50元的新股占比只有11%。从破发的23只新股看,大多数是估值较高的个股。
“询价新规实施后,机构抱团压低发行价的问题得到改善,新股发行价格趋于合理,上市公司能够通过IPO募集更多资金,实现利益最大化。”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表示,但部分投资者尚未适应新规,为成功中签倾向于报较高价格,甚至溢价发行,导致新股上市后容易出现破发现象。
“打新不败”神话破灭
新股破发是否会成为常态?市场判断不一。
陈雳认为,随着市场对询价新规的不断适应,投资者根据公司价值合理报价,新股定价回落至正常区间,新股定价过高有望缓解。
“在注册制改革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新股破发不会是偶发现象,而会不时出现。”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不过,未来随着市场定价能力提升,新股博弈将重回新的平衡,新股破发频率可能会降低,而新股是否破发由市场牛熊状态和个股企业质量等因素共同决定。
实际上,新股破发在全球市场很常见。例如,美股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率超过20%,远高于目前的A股市场。“破发是发行定价趋向市场化的重要表现,也是市场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董登新表示,允许新股发行有一定比例的破发,将使得网下询价机构更加谨慎理性,也能够让新股定价更加均衡,“会破发的市场才是正常市场”将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值得一提的是,“新股不败”神话破灭后,投资者打新热情有所降温,多只股票出现高弃购率。
例如,百济神州此前公布的上市发行结果显示,其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为103.25万股,若按公司发行股份数量1.15亿股计算,弃购金额达1.99亿元;禾迈股份公布的上市发行结果也显示,其网上投资者放弃认购数量65.1387万股,放弃认购金额达3.63亿元。
“投资者对新股上市后将较大幅度上涨的预期存在惯性,尚未积极调整预期与投资策略。同时面对多只新股破发的现实,又使得投资者中签较高价格新股后,因担心破发而选择弃购。”陈雳分析。
打新不再是无风险的“躺赢”,部分“炒新者”逐渐退出,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市场非理性行为,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并且未来随着对于申购失信行为惩戒机制的建立,高比例弃购现象不会是常态。”田利辉说。
田利辉表示,“无脑打新”时代终将成为过去式,投资者投资新股需转换思路。在注册制改革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必然降低,加之市场化发行定价水平的提升,企业估值最终还是要回归实际价值。投资者打新应保持理性,科学分析研判,聚焦企业基本面。
考验机构定价能力
询价新规下,此前频频出现的企业募资不足现象得以改善。反之,多个企业出现超募。近期,以557.8元/股高价发行的禾迈股份,在超募逾48亿元后,公告表示拟使用最高不超过人民币45亿元的暂时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引起市场热议。
超募的背后,离不开承销商、保荐人等机构的推动。在企业IPO过程中,承销商、保荐人可以获取相应比例的承销及保荐费用,新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越多,承销商、保荐机构获得的利益就越大,往高了定价的动机也就越足。
“一方面上市公司希望募得更多资金,另一方面承销机构也希望赚取更多佣金,双方都倾向于选择较高发行价格,因此在询价阶段高价剔除比例降低后,导致新上市的大量企业出现溢价发行问题,这导致打新率下降、弃购率上升,不利于此后新股的顺利发行。”陈雳建议,未来可以通过继续完善询价环节相关报价机制,进一步推动发行定价市场化发展。
董登新认为,询价机构敢于报高价,发行方敢于以高价发行,最主要还是基于部分投资者对于打新的狂热,这也和IPO市值配售制度有关,“市值配售制度客观上造成饥饿营销,致使一些投资者认为打新可以稳赚不赔。未来可以考虑取缔市值配售,提高打新参与成本,让投资者不再盲目打新,让询价机构和发行方不敢随意高价发行”。
田利辉表示,询价机制应促进专业机构对于新股价值的真实认知,未来需建立合格报价者机制,对于报价符合新股长期均值的定价准确者予以激励,同时落实主体责任,推进专业化建设,进一步提升机构的定价能力。
随着市场化发行定价机制的不断优化,长期来看,定价能力较强的承销商、保荐人将获得更高打新收益,定价能力将成为其重要竞争力之一。专家认为,对于这些中介机构来说,要主动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平衡好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诉求,提升股票的适销性,以充分挖掘企业价值,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记者 李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