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米的超越,底蕴和寄托就在于中国人的精气神

娱乐|来源:文汇报2022-01-26 11:22:16|网络编辑:孟宪静

\

《超越》是第一部聚焦中国短道速滑专业队的电视剧。 制图:李洁

  冬奥题材重点电视剧《超越》正在总台央视一套、东方卫视等热播。年轻人实时追剧的评论里,“破防”是高频词。更有网友郑重写下:“短道速滑是载体,励志和热爱是表现,而《超越》的灵魂可以说得很大,是民族、家国的志气。”

  观众的感受与创作者的同频。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导演张晓波说,“《超越》是我导演生涯极其自豪也流泪最多的一部作品”。受伤的江宏吻别冰面,初出茅庐的陈冕抱病参加接力,还有在冰天雪地里用一生守着孩子们的吴教练……太多画面与人,都曾让他泪洒片场。对导演而言,从体育题材的“零经验选手”到全情投入,主题创作的动力与魅力都在于真实的力量。真实的体育人与他们身上闪耀的精神,真实的中国冰雪运动发展史,都是《超越》引发共鸣、不断出圈的硬通货。

  剧情过半时,中国3.46亿人踏雪上冰的数据公布。这部为致敬北京冬奥会、为书写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发展史、也为激励今天青年行健致远的作品,有了戏里戏外最动人的映照。就像张晓波说的,“《超越》的创作,底蕴和寄托就在于中国人的精气神”。

  写真实的竞技体育:在超越的升维中重解超越

  《超越》是第一部聚焦中国短道速滑专业队的电视剧。专业的短道竞技场,胜负只在千分之一秒。现实中的赛场反复制造着让人屏息凝神或热泪盈眶的场面,以此为据的创作还能往何处构建迷人的共情时刻?

  故事以双时空交叉叙事起笔,写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黑龙江队与2014年青岛队的年轻人们。旧时空里,郑凯新、陈敬业、江宏三兄弟从“野冰场”的竞技到国家队的入场竞争,有人弯道超车,有人不甘平凡,有人意外受伤,有人无意间制造了隔阂。新时空下,陈冕上冰,父辈的故事虽没有循环往复,但有两道复杂难题,依旧找不到标准答案——天赋、汗水、队友、时机、心理,短道速滑的必备选项里到底有没有优先级?核心主力选手自强不息、幕后英雄厚德载物默默支撑,王牌之师的锻造哪个才是中流砥柱?

  “拍竞技体育,根本也是在讲人的故事”,不单纯以绝对速度的递进来表达超越,也不仅仅以争金夺银的结果来论超越,张晓波与整个剧组给出了竞技体育题材的崭新解题思路。导演说:“‘超越’不只是争金夺银的那一刻,它在111.12米的赛道内外周而复始着,个体的、集体的、时代的,竞技的、内心的、人生层面的,可以不断升维,它属于每个经历其中的人。”

  带着升维的超越视角再看双时空。1998年冬奥会的队内选拔赛,陈敬业从誓夺第一到领先时“让位”,“为队伍、为祖国”的大局观超越了他的内心局限。 始于2014年的陈冕短道之路,明线是“轮转滑”选手的赛道突围:青岛队的试训人一路冲进了国家集训队,前途坦荡。暗线则是“非天选之女”的一路拼搏、一路超越:追赶向北,为的是颠覆父亲的偏见;反超罗竹君,是她用勤奋与汗水补足短板、超越自我的天道酬勤故事;而同严秀晶竞逐,超越的支点是国家荣誉,又何尝不是“自胜者强”。

  塑真实的群像:在情感的同题映照中赢得情感共振

  陈冕的成长轨迹上,父亲陈敬业最早扶她上冰,是热爱的启蒙;“开心教练”郑凯新为她重开短道之门,是理想的引路人;从青岛队到国家队,后勤王妈、教练李贵民、浇冰师江宏,以及侯思源、徐朵朵、罗竹君等队友,都是她逐梦路上的同行人。一路走来,或有不解有分歧,但终究在同心同德的国家荣誉、集体使命感召下,缔结了拼搏与情感的共同体。

  《超越》不是个人的颂歌,而是一支队伍、一个国家冰雪运动的缩影。“前期团队采访了近百人,汇成60多万字的素材,有太多触动人心的故事。一项运动的发展,从来不只有冠军的个人英雄主义,更多的是在热爱中坚持、在伤病与无奈里始终不离不弃的故事。”在导演看来,若把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写史看成剧作的内在诉求,那么“以情感塑人、以人写史”才是真正的方法论。张晓波说:“我们用双时空叙事,用情感的同题映照、人生的相似境遇营造两个时空的无缝感,以此打开跨越时代的情感共振。”

  于是观众看到,《超越》并非区隔地讲述不同年代的故事,而是将三代人、两代运动员的人生小传穿插交融。陈敬业、郑凯新、江宏三兄弟与陈冕、罗竹君、向北固然是两代人,但在相仿的青春年纪,电视剧借双时空的交替,将代际传承娓娓道来。郑凯新与陈冕有相似的“半路入行”经历,却也和罗竹君一样都是曾恃才傲物的选手;陈敬业是黑龙江的队长大哥,对应的新时空里就有青岛队的大师姐侯思源,他们的付出与无奈何其相似;还有江宏之于付聪或朵朵,为队友喝彩、为他人做嫁衣,他们的竞技之路或许无法谓之辉煌,但陪练、浇冰、磨冰刀甚至为队友陪赛的他们,谁说不是英雄。

  张晓波说,他对《超越》的期待之一,就是能让今天的观众从一群鲜活的“人”身上,了解到中国短道速滑运动是几代人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反映真实的中国冰雪运动史:在时代的进程中书写时代

  旧时空里,陈敬业、郑凯新、江宏在荣誉墙下一字排开练静蹲。墙上,恩师吴庆红的夺冠照片定格着一个事实:1982年,这位教练还是速度滑冰的一员骁将。1982年,距离短道速滑被列为冬奥会表演项目还有六年,距离中国第一枚冬奥金牌“零的突破”还有20年,距离北京冬奥会的举办还有40年。

  《超越》给了吴庆红教练浓墨重彩的一笔。因为物质条件有限的上世纪80年代,为了刚起步的中国短道速滑,多少教练与运动员摸着石头过河。相比如今拼搏冬奥赛场的晚辈,他们的成绩或许算不上石破天惊,但若没有开拓者艰苦卓绝地筑就基石,就不会有后来人勇闯世界。也因为主创团队在角色身上灌注了他们对上一代中国短道速滑人的致敬,比如七台河短道速滑奠基人孟庆余教练。“从上世纪80年代往后的40年,我们国家从参与冬奥会到冬奥赛场夺金,再到主办冬奥会,那之中有前行者艰苦创业、扎实奋斗,有无数光环之外的人不计付出、无私奉献,还有一代代教练与科研人员在实践中创新、在科学中求实进取。”张晓波认为,《超越》本身是一次在时代进程中写史的创作过程。

  时间倒回一年多前,剧组许多人尚不知短道速滑和速度滑冰的区别,一谈及滑冰滑雪就想当然地认为“就是东北孩子”。《超越》创作的日子里,“北冰南展”已是推进了多年的大背景,“带动三亿人上冰雪”的美景更在《超越》播出时得到了3.46亿人踏雪上冰的最新统计认证。

  “《超越》是立足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时代主题创作。它离不开近40年时间里,一代代中国短道速滑人同心同德的拼搏奋斗,离不开今天时代的主旋律。”张晓波说,《超越》的创作周期里,奥林匹克精神在“更高、更快、更强”之后加上了“更团结”;《超越》播出时,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宣传语更是洞彻人心。在此意义上,《超越》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发展写传,也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写传。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