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这天正是腊月廿七,南宁市壮志路粤东会馆的花岗岩门廊上,已经挂起了迎春的大红灯笼。春节快到了,想要“焕然一新”的客人也多了起来,“开脸婶娘”们都在忙着接待老主顾。
“开脸”又称绞脸或开面,是流传于广西壮族聚居区的传统美容技艺。女子出嫁时,会邀请“开脸婶娘”(家庭和美的妇女)为新娘绞面,“开脸婶娘”们仅用两根线就能将人的面部、颈部细小的汗毛绞掉,令皮肤变得美丽、光洁。清末民初,在壮志路上就有“开脸婶娘”开张营业,除了开脸,还兼做刮痧、剪白发。
▲南宁粤东会馆挂起了春节灯笼,“开脸婶娘”们正忙着接待老主顾。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 摄
当天上午9时30分,65岁的“开脸婶娘”卢翠梅带着一个装着鸳鸯粉(鸭蛋粉)、剪刀的竹篮,拿着几张小板凳,第一个来到粤东会馆前开摊。她在南宁城郊长大,看到村里的姑娘互相帮着开脸,自己慢慢也学会了。这天,60后“老水街人”刘先生,是卢翠梅当天的第一个主顾,他花了20块钱请卢翠梅修剪了白头发。春节临近,价钱虽涨了几块,但这并不妨碍他光顾。
上午10时30分,光顾的人渐渐多了起来,虽然又来了两位“开脸婶娘”,但来得晚些的3位客人也不得不排队。顾客玉女士专程从五一路的新家赶过来,她受母亲影响,也有了开脸的习惯,她觉得“脸滑滑的,好洗”。
▲图为开脸用到的鸳鸯粉。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 摄
另一边,顾客王女士的脸上已抹上了鸳鸯粉,她闭着眼睛,一脸享受的样子,任由几根绷紧的棉线有节奏地在她的脸上游走。王女士并不介意记者的镜头:“我41岁了,自打20岁起,每隔一两个月就要开一次脸。第一次开脸的时候,边拔边流泪,慢慢地就不觉得疼了,开过的脸容易上妆,整个人也清爽自信。”
▲黄阿姨在给客人开脸。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巫碧燕 摄
黄阿姨做了36年的开脸婶娘,她说开脸像绣花,“要干净,少一根都不行,手要轻,不能把客人弄疼了,人家才会记得你”。黄阿姨对镜头也不陌生,她告诉记者:“平时,还有一些男孩子来体验,还拍了视频,发到网上去。”
“一个月挣不到两千块,年轻人都不愿做了。粤东会馆照顾我们,给我们在这里免费摆摊。”黄阿姨给客人扎上了红头带,又继续忙了起来。只见粤东会馆的百年石廊下,春节的红灯笼在迎风摇曳,古老的手艺依然鲜活,仿佛时光不曾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