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 第一批)》正式对外公布。首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包括砖塔胡同、史家胡同、杨梅竹斜街、百花深处等598处。
该名录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会同东城、西城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写制订,是2021年3月1日新版《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后公布的首个保护名录。
第一批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有什么特点?列入之后意味着什么?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是如何“角逐”产生的?
关注1:第一批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有什么特点?
北京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首都功能核心区内形成了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地名文化。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以传承悠久、具有相对完整历史信息和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巷胡同地名为主。按照《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收录地名时间下限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首批列入保护名录的598处传统地名,空间分布广泛,层次清晰。其中东城区288处,西城区310处。
首都功能核心区32个街道办事处辖区中,什刹海、景山、东华门、西长安街、大栅栏等街道传统地名分布密集。中轴线及其沿线地区,大量传统地名入选首批保护名录。位于中轴线上包括地安门外大街、地安门内大街、前门大街(正阳门)、天桥南大街、永定门内大街5处;另有87处中轴线沿线传统地名入选保护名录。长安街轴线上的东长安街、西长安街、建国门内大街、复兴门内大街、复兴门外大街及沿线39处传统地名也入选保护名录。
从地名产生时期看,包括了元代以来各时期流传下来的地名。其中元代有2处,明代有153处,清代有385处,其余为民国以来形成的地名。名录中最早的砖塔胡同、史家胡同自元代形成以来,地名传承七百余年,见证了历史风云变幻,被誉为“北京胡同之根”。门楼胡同、月牙胡同、演乐胡同等,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就有收录。
不少地名出现时间被大大提前,如杨梅竹斜街,此前多认为是清末地名,此次编制过程中发现乾隆年间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已有“杨梅竹斜街”的记载,从而将这一著名街巷历史提前到了清代中前期。
还有大量以城门命名的道路,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宣武门内外大街、德胜门内大街、安定门内大街等的命名也可追溯到乾隆年间。新中国成立后命名的街巷道路名称,则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地名类型丰富多样,充分体现了北京大国都城、海纳百川的文化特点。以中央衙署机构、王侯官员命名的传统地名,如国子监街、兵部洼胡同、禄米仓胡同、广宁伯街等,彰显了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特色;城门衍生街道,如崇文门内外大街及“条”“巷”等名称,体现了老城棋盘式道路网骨架和城市空间格局;灯草胡同、炒豆胡同、烟袋斜街等记录了寻常百姓生活;雨儿胡同、帽儿胡同、菊儿胡同等众多带有儿化音的地名,彰显了北京地名的地域特色。
关注2:地名列入保护名录意味着什么?
上述负责人表示,记录好、保护好、传承好这些传统地名,是全社会的责任。
据了解,对于进入保护名录的传统地名,北京市规自委将建立全流程审批机制,严格审批程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保护名录内的传统地名。
同时,北京将加强对传统地名研究及宣传工作,通过“北京地名网”对纳入名录的传统地名进行宣传,讲好地名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关注3:第一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是如何产生的?
北京市重视地名文化保护传承由来已久,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传统地名体系。在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方面也进行了多年探索。为进一步擦亮北京历史文化“金名片”,2020年年底,北京市规自委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启动了《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街巷胡同类 第一批)》编制工作。
为保证保护名录的权威性、准确性,编制过程中充分挖掘利用北京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古地图资料等,对首都功能核心区地名使用时间、得名由来、历史沿革演变进行了精心考证。还原街巷真实历史沿革,深入挖掘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名产生和使用年代、地名承载的历史文化意义、地名现状与影响力等因素,初步筛选出了名录初稿。
同时,编制过程中注重群众参与。名录初稿完成后,及时下发到东西城各街道,利用街道与责任规划师熟悉现状的优势,征集意见。街道组织所属社区工作人员与责任规划师团队,将内业校核和现场踏勘相结合,为名录的公示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前期资料收集、价值评估、街道和责任规划师校核,主编单位会同东城、西城区政府于去年7月底组织召开了专家论证会,形成了包含583处传统地名的名录公示稿。去年8月底,在北京市规自委及东城、西城区政府三方官网上进行了为期30天的社会公示。公示结束后,综合各方意见,对名录进行了调整,增补近现代及城外关厢地区15处传统地名,最终形成598处首批名录。
2021年年底,首批保护名录名单、专家论证意见和公示结果报送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进行复审,报请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关注4:未来是否将继续进行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编制?
北京市规自委相关负责人表示,2022年,将继续开展首都功能核心区第二批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
据悉,第二批保护名录仍以街巷胡同地名为主,并将纳入有保护价值的点状和片状地名,对历史时期曾有更改的地名进行论证,适时对社会公布。此后将逐步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定期评估机制,及时增补新的地名,实现地名动态评估和名录有序调整。
该负责人表示,将传统地名的传承与保护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一项重要探索,在国内外均具有创新意义。传统地名保护名录的公布,表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日益走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