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新增湿地植物48种

广西新闻|来源:南国早报2022-03-14 10:16:34|网络编辑:李惠惠

广西大新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成立于2019年,它位于崇左市大新县那岭乡、恩城乡和雷平镇境内,曾一度存在严重的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洲岛鸟类栖息地丧失及水土流失问题。目前,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和沿岸村民一起,修复重建沿岸的生物多样性,再现十里河岸竹木绿如黛的美景。

\

在黑水河龙碧滩段,山环水绕植被丰美,是湿地生物理想的栖息地。陈芳 摄

新鲜 生态修复,种树也种草

3月9日上午,大新县的黑水河沐浴在春光下,大叶榕的枝叶映在蓝绿色的水面,水上精灵——豆娘在水岸的腐叶间翩翩起舞。大新县志愿者协会的李忠勤和伙伴们一起,乘船来到黑水河心的贯压岛,打算在岛上小范围补种一些树。

\

贯压岛已经长满丰富的植被。南国早报记者 巫碧燕 摄

刚下船,李忠勤就傻眼了,一丛丛的茅草、芦苇挡住了去路,他只能扒着草丛往前走。随后,李忠勤和伙伴们在一人高的草丛里,种了10株串钱柳。种完树,他心里的疑问越来越多:岛上为什么不除草,也不用化肥?为什么树种多种多样?为什么安排的植树树坑没有规律,显得“乱糟糟”?

“因为贯压岛是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恢复重建区之一,种树是为了修复禽鸟的栖息地,就是要保持原生态。”有小伙伴这么一解释,李忠勤恍然大悟,他自小在黑水河边长大,知道这里本该是水鸟的天堂。

贯压岛的水岸边,密密匝匝的紫叶狼尾草让人无处落脚,殊不知,它们也是人工种植用来护坡的。

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农梅英说,湿地恢复重建可不仅仅是种树,也要种草。那些总被人视为“杂草”的芦苇、风车草、梭鱼草,是湿地生态链上必不可少的一环,是鸟类的躲避场所和食物来源;公园还会特意保留部分浅滩,把周边枯树放置在浅滩里供鸟类休憩。不过,人工种植是次要的,主要还是利用大自然强大的修复能力,让植被野蛮生长。

背后 退耕还湿有不少故事

眼下,贯压岛上草木疯长,但一年前,它还是能一眼望到头的玉米地。岛上33.58亩的地分属于雷平镇新立村下山屯的29户居民。湿地公园颇费周折,才在2021年初把贯压岛租下来。

“这29户人家一开始不同意,以为地被用来搞旅游,怕地拿不回来。”新立村委副主任农文生花了很多时间入户动员,分析利弊:上岛种地交通不便,岛上都是砂石地,下雨就板结,即使能种点玉米,收成也不好。下山屯的梁接福第一个签了租赁协议,他家的地早已撂荒多年,不如收租金。有了第一个,就有第二个……最后,余下的二十几户人家都签了协议。

同样,在黑水河雷平镇上利村上利屯段的半岛,面积8.74亩,原本杂草丛生,成百上千的鹭鸟在此栖息。然而,2019年的一天,一群村民突然上岛除草,大家这才知道半岛是有主的。

而今,半岛已被湿地公园租用,成为恢复重建区。在黑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赵海浪看来,修复湿地首先要处理好与村民的关系。毕竟,在湿地公园成立之前,村民们就已经生活在黑水河畔。所以,公园在周边村屯污水无害化处理、建设人工湿地上也花费了很多精力,让乡亲们感受到环境治理的好处。

关键 需进一步消除人为干扰

3月9日下午,记者在黑水河上利屯段的半岛看到,原生地貌修复初见成效,因为植被茂密,人已经不太容易走进去。原来,公园在半岛靠近道路的区域设置了一片“密林隔离区”,以减少人为因素对岛上生态的破坏。路边的宣讲牌上写着:恢复湿地的多样性,需要“逐步消除人为干扰”。

公园在黑水河沿岸推进植被恢复,种植水杉、水翁等4422株,芦苇、蒲苇等89567丛,湿地水质得到改善。黑水河新立断面水质长期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标准,丰水期甚至达到Ⅰ类标准。

目前,湿地公园有维管束植物131科414属554种,脊椎动物31目90科311种,其中石山苏铁、蚬木、任豆、凤头蜂鹰、褐翅鸦鹃等为国家、广西重点保护动植物。与湿地公园试点获批初期(2014年12月)相比,公园新增了湿地植物48种,新增了饰纹姬蛙、牛背鹭、灰胸竹鸡等脊椎动物52种。

“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这是记者在湿地公园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

3月9日,志愿者们在贯压岛的野草间补种树木。南国早报记者 巫碧燕 摄

“黑水河有时还会流泪。”赵海浪感到任重道远,公园内仍有河段与甘蔗地近在咫尺,混着药肥、泥土的雨水会把河岸冲刷出一道道水沟。他说:“兼顾生态与民生,让农田后退100米,让黑水河湿地有更多的野生动植物,这是我们的目标。”(记者巫碧燕)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