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首次通过基因治疗治愈成人重型地贫

广西新闻|来源:南国早报客户端2022-03-27 11:22:05|网络编辑:王琳

今年18岁的重型地贫患者豆豆(化名)近日在解放军第923医院接受了基因治疗,目前已摆脱输血依赖,实现“脱贫”,成为我国基因编辑技术首次用于治疗成人重型β地贫的成功案例。

这个消息作为一剂强心针,在广西乃至全国的地贫成人患者中迅速传开,让这群地贫患者中的“特困群体”终于看到了希望。豆豆和她的奶奶用18年的艰辛,支撑起了这份希望。

\

▲2月15日,医疗团队为豆豆回输经过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奶奶守在她身边。受访者供图

再难也要把孙女养大成人

每一个地贫患儿长大成人的过程,都饱含着难以想象的艰辛,豆豆也不例外。认识她的人常说,这孩子一出生就得了这个病,真不幸。不幸中的万幸,是她有一个“全世界最好的奶奶”。

豆豆出生后3个月,出现茶色尿,最终被确诊为重型地贫。拿到确诊结果的那一天,豆豆奶奶一夜之间白了头,她拼命想为小孙女谋划一个可能的未来,却怎么也看不到希望。

后来,豆豆的父母离婚又各自再婚,奶奶成了豆豆唯一的依靠,并用惊人的毅力扛下了一切,誓要把这个孙女养大成人。

地贫患儿需要定期输血。“我不想让别人知道她有病,早点出门没人看见。”每次到南宁输血,凌晨5点天没亮,奶奶就骑自行车驮着豆豆出发了,从武鸣的家里骑车到公交站再换乘两趟公交车才能到医院,出趟门单程就需要2个多小时。

豆豆上学了,奶奶为了维护孩子的自尊心,便在第一次家长会结束后,给班主任看了豆豆所有的病历资料,拜托老师在不透露病情的前提下多关照孩子。可后来,还是有同学看出了端倪,开始疏远豆豆。思前想后,奶奶便跟班主任商量,亲自到班上给同学们讲解什么是“地贫”,“说明白了,他们就不怕了”。此后,豆豆得到了同学、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爱心组织的诸多帮助。

血液紧缺是地贫家庭最大的噩梦。有些地方会要求地贫患儿的血红蛋白低于一定数值才能输血,可孩子的身体处于缺血状态的时间越长,脏器功能受损就越严重,这也是很多地贫孩子难以长大的原因。“我不让她的(血红蛋白)掉到那么低,必须好好输血。”这些年来,对于南宁各大医院的输血科主任来说,豆豆奶奶最让他们头疼,却也最打动人。最难的时候,是没有血、没有药、没有钱,但奶奶都坚持过来了。

\

▲在广西最早成立的地贫之家,患儿们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等待“脱贫”的希望。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 摄

孙女不像地贫儿,奶奶落下一身病

奶奶把豆豆呵护得很周全。肝脾肿大导致的大肚子、塌鼻梁等这些常见的“地贫面貌”,豆豆都没有,一副清秀的俊模样,在地贫患儿中实属难得。

为此,今年70岁的豆豆奶奶落下了一身病痛。她的股骨头坏死十年,常年劳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每走一步都痛却舍不得给自己治,全靠止痛药撑着。有一阵,长期营养不良的她数次险些晕倒,医生让她必须住院,她不愿意,“钱都要花在豆豆身上”。

多年来,奶奶因为豆豆的病情,成为了武鸣一带地贫家长的“头儿”,她成立了地贫家长群互帮互助,每个月组织家长走上街头做地贫的科普宣传。

基因编辑技术让成人地贫患者看到“脱贫”希望

因为没有同胞兄弟姐妹,又找不到合适的供者,豆豆错过了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治愈地贫的机会。本以为跟“脱贫”无缘了,没想到基因技术的迅速发展又带来了新的希望。

\

  ▲豆豆“脱贫”了,接下来,她要承担起照顾奶奶的责任。 南国早报客户端记者 张若凡 摄

2021年3月以来,解放军第923医院与上海以及广州的科研团队合作运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治愈了6例儿童重型β地贫。

解放军第923医院张新华教授介绍,受到输血次数多、铁过载和脏器功能受损时间长等因素的影响,成年患者几乎已经丧失了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脱贫”的机会。基因治疗则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正自身有缺陷的造血干细胞系统。回输到患者体内的经过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不存在排异风险。相对于造血干细胞移植来说,对病人身体条件的要求要低许多,所以对于成人重型β地贫患者来说,基因治疗值得期待。

豆豆在今年2月初入院,2月15日回输经过基因编辑的造血干细胞,约20天后摆脱了输血依赖,宣告“脱贫”。

因为治疗而暂时休学的豆豆将在身体恢复后继续备战高考,她期待“带着奶奶去上大学”。“接下来轮到我照顾奶奶了。”她高兴地说。

(记者:张若凡)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