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桂大地 习声回响】南宁·中关村:创新种子厚植发展沃土 参天大树开枝散叶结硕果

八桂大地 习声回响|来源:南宁云—南宁日报2022-04-28 16:07:51|网络编辑:杨琪玉

总书记嘱托

开展区域合作和经济技术合作,重在互利双赢。创新和创业相连一体、共生共存。建设创新示范基地,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务、有机的产业配套、先进的技术支撑,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

南宁实践

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视察基地入驻企业在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创新之星、孵化加速、国际合作等方面的成果展示,了解基地推动外地企业同本土企业协同创新发展和“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情况。

五年来,南宁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扩大京桂两地合作成果,加快创新要素汇聚和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南宁与北京中关村合作格局从“一基地”发展为“一基地(三片区)、一园区、一中心、一飞地、一平台”。

围绕“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南宁市出台23项政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建平台、强主体、优生态,大力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活力,南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

“要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以高效的政府服务、有机的产业配套、先进的技术支撑,构建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加大创新支持力度,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南宁市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速南宁市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根本转变,为深入落实强首府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适宜种子茁壮成长 创新主体发展再提速

谈起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情景,基地入驻企业捷佳润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标堂还历历在目。“当时我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了水肥一体化产品后,总书记问我的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总书记问,这个成本多少,老百姓能不能用得起?这五年里,我们围绕这两个方面,做了大量努力和研发。”

\

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成了区内外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 记者 黄维业 摄

五年来,捷佳润与以色列灌溉巨头纳安丹吉灌溉有限公司合作在南宁高新区成立合资工厂,成功将“以色列的管,南宁的芯”转变成“南宁的管,南宁的芯”,生产出质量更优、耐用性更强、成本更低的智能灌溉技术和设备。服务的农产品品类从水果拓展到水稻、茶叶等多品类作物,还把业务拓展到老挝、越南、尼日利亚(非洲)、马来西亚、澳大利亚等外国市场。同时,捷佳润建立了服务于农业全产业链的智慧农业互联网云平台与捷佳润物联网“万物物联云平台”。其中,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数字化可视化溯源。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回答:我们的产品成本降低了,更多的老百姓能用上也更好用了,通过智慧农业技术我们在农业上实现了让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同时企业这颗适宜的创新种子也成功在南宁·中关村开花结果。”温标堂说。

\

纳安丹吉(中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工人进行滴灌带生产。 记者 黄维业 摄

捷佳润实现快速发展不是个例。如今,越来越多的科技企业和捷佳润一道,在南宁茁壮成长。借助中关村的品牌以及平台、理念、资源,南宁·中关村吸引一批来自中关村、粤港澳大湾区的行业重点企业入驻并取得新发展。截至今年3月,南宁·中关村聚集创新主体累计达518家。其中,培育及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9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0家、广西瞪羚企业(含培育入库)16家、规上企业21家、新三板企业3家、自治区“专精特新”企业(含入库)7家。落地产业基金管理公司3家,基金规模扩大77倍。已经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装备制造、科技服务四大产业集群。2021年,南宁·中关村入驻企业营业收入达207.64亿元,较2017年增长100倍。

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创新生态进一步优化

随着创新载体规模持续扩大,南宁·中关村辐射带动我市创新生态优化。创新示范基地与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等30余家服务机构,共同打造重点面向创新企业提供服务的南宁·中关村信息小屋。创新示范基地获批建设广西首家归国留学人员科技创新创业基地,为归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提供良好服务。以创新示范基地为核心,南宁·中关村带动环明月湖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形成了以南宁高新区为核心、全市多个双创载体联动的“1+N”双创载体联动格局。南宁创新创业联盟与各类创新平台、双创载体联动,累计举办200余场创新交流活动,吸引60家双创载体、科技服务机构加入联盟。

南宁·中关村对本地创新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凸显,南宁高新区企业、广西质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建锦说:“我们在这里参加了黑马南宁产业加速器的针对性培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企业管理经验、明确了新的发展方向。2021年我们的营收再创新高。”

\

南宁·中关村科技园是南宁与北京中关村持续深化合作的重要成果之一,逐步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科技门户、广西信息产业高地和南宁的智慧产业园区。 记者 黄维业 摄

五年来,南宁市以南宁·中关村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作为突破口,积极构建创新生态体系,让更多适宜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开花结果。通过打造中国·南宁海(境)外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活动,我市积极引进优秀海外人才来邕创新创业。目前,大赛成功举办4届,25个优质获奖项目落地南宁发展。持续推进南宁市“人才飞地”建设,拓展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招才引智渠道,南宁市“人才飞地”深圳人才工作站、广州人才工作站正式运营。累计引进院士等国家级人才14名,引育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239人(个),重点选拔培育青年科创人才58名。

科技创新人才培育迎来喜报。2021年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2021年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我市企业——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科学家王双飞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院士。

聚焦产业发展需求 城市科技创新活力增强

以南宁·中关村为重点,南宁市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扎实推进创新驱动工作,大力提升城市科技创新活力,首府南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现。在全区率先创新研究机构组建模式,累计落地17家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带动24项前瞻性技术成果转化。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总数由18家增加到35家,占全区总数比重由28.57%提高至33.02%,居全区首位。广西首家“飞地孵化器”在深圳揭牌,南宁市第二家飞地孵化器“南宁—宝地”双园项目成功签约。广西南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已完成1.3亿元投资。

五年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全市各类创新型企业数居全区首位,创新首位度进一步显现。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由13家增至1011家,占全区总量比重达31.52%;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由451家增加到1378家,占全区保有量比重由37.46%提高到41.91%;拥有广西瞪羚企业45家,占全区总数的34.09%。

五年来,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围绕三大重点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新兴产业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重大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引领产业创新发展。近五年来,全市(含驻邕高校)共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2项,获广西科学技术奖391项;完成广西科技成果转化大行动项目631项,一批科技成果得到转化应用,助力我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五年来,创新创业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出台《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措施》等23项科技创新政策,深入推动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促进全社会加大研发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工作,激发双创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下一步,我市将围绕全面落实强首府战略,按照“前端聚焦、中间协同、后端转化”工作思路,结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加大研发投入为切入点、以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为抓手,加大对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以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为引领,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把南宁打造成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

记者手记

时间是最直接的见证者。以前,在南宁提起南宁·中关村,人们的目光统一投向了明月湖畔,如今再说“我要去南宁·中关村”,却有了多项选择,人们会多问一句“去哪个呀?”

五年来,南宁·中关村实现以倍速成长的态势。对于南宁来说,南宁·中关村带来的不仅仅是中关村创新资源赋能以及前沿科技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富有吸引力的创新生态系统。

记者在与入驻南宁·中关村的南宁、深圳等地多位创业者的采访交谈中明显感受到,他们对南宁创新环境的改善感到振奋,对创新土壤信心十足,对南宁乃至广西的创新前景充满期待。从南宁·中关村出发,南宁整合自身区位市场优势、产业体系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再加上以创新为荣的社会氛围,形成了创新创造创业的优质土壤。经过五年的耕耘,南宁有能力让每一个有创新梦想的人专注创新,让每一分创新活力充分迸发,让每个奋斗者用创新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记者 阮晓莹 )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