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二十三日,没有收获的村民扎瓦迪沮丧地站在肯尼亚基利菲枯萎的玉米地里。 新华社记者 董江辉摄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近日在科特迪瓦举办。会议期间公布的《干旱数字报告》显示,自2000年以来,全球干旱出现次数和持续时间增加了29%。报告估算,仅在1998到2017年间,全球因干旱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1240亿美元。干旱对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产生了深远、广泛且被低估的影响,2000年至2019年期间,干旱影响了约14亿人。
蔓延迅速
“土地正在干涸,肥沃的土壤正在变成沙尘,干旱正在蔓延。”《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执行秘书易卜拉欣·蒂亚乌在会上警告,虽然现阶段上述情况主要影响非洲萨赫勒地区等不发达地区和国家,但其他地区也日益受到影响。干旱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之一,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也日益如此。
根据《干旱数字报告》,过去40年中,每年约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因干旱和荒漠化而丧失。在广阔的亚马孙地区,干旱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本世纪的前20年,该地区遭受了3场大范围干旱,引发了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在欧洲,光合作用在2003年夏季干旱期间减少了30%。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超过1000万人死于重大干旱事件,给全球造成了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且这些数字还在上升。
持续旱灾引发日益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和联合国难民署日前发布联合公报称,东非难民数量从2012年的182万增加到目前的近500万,仅2021年就新增了30万。随着旱情持续、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不断攀升的食物和燃料成本,地区人道主义物资正在被耗尽,这将导致东非数百万流离失所的家庭陷入更严重的饥饿中。
多重原因
当前,非洲地区正在遭遇全球最为严重的旱灾影响。是什么导致严重干旱在非洲持续发生?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气候危害中心气象专家克里斯·芬克指出,在印度洋西岸以及东非地区,拉尼娜现象和印度洋偶极子现象叠加,致使印度西部海面温度乃至风向发生了显著变化,加剧了非洲之角的气候异常。
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张永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非洲地区多国遭遇旱灾有自然、人为、国内治理及国际等几方面原因。从自然因素看,全球性干旱的根本原因是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反常气候出现的频率增加。人为因素方面,在国际形势动荡与新冠肺炎疫情叠加的大环境下,粮食危机给非洲国家带来严峻挑战。在经济困难及生活压力不断加大、替代性能源缺少的情况下,一些国家森林植被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生态遭受人为干扰的情况仍有增无减,伐木烧柴、森林及草地等植被的破坏,导致地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降低,不利于农业发展,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国内治理方面,面对环境恶化及气候变化影响,一些国家缺少适当的政策和相关落实行动,致使应对干旱无方,粮食安全持续脆弱。国际因素方面,发达国家对于非洲国家粮食安全、环境治理、农业绿色发展方面的支持多停留在承诺层面,很少落实到具体行动,非洲始终未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
共同应对
“最好、最全面的解决方案之一是土地恢复,解决了水循环退化和土壤肥力丧失的许多潜在因素。”易卜拉欣·蒂亚乌表示,除土地恢复之外,各国还需要在充足的资金和政治意愿的推动下,从“被动”和“基于危机”的应对方式转向“主动”和“基于风险”的干旱管理方法,包括协调、沟通与合作。
“面对全球性干旱灾害带来的多重挑战,国际社会应有明确共识,必须缓解旱灾带来的严重损失和影响。解决非洲的干旱问题不能单靠相关受灾国家,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张永蓬分析,一方面,联合国应当加强对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粮食安全、环境保护、气候变化等方面的重点关注,为这些国家兴修水利设施、土壤及植被保护等方面提供国际支持;另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双边、多边渠道,为非洲等欠发达地区抵御旱灾提供资金、技术、设备、人才方面的支持。此外,非盟及非洲地区组织应当加强相关呼吁,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相关领域的对话合作,着力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长远来看,全球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减少碳排放,推动实现碳中和,切实加大对发展中地区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才是改善全球气候状况、减少极端气候的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