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下午,广西卫生健康部门发布毒蘑菇风险提示,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所长蒋玉艳提醒: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蘑菇多有毒,尽量不吃。
蒋玉艳所长介绍,今年1-5月,全区共报告毒蘑菇中毒事件17起(其中,3月份2起、4月份1起、5月份14起),中毒人数67人,主要发生在家庭,原因是自行采摘引起的误食。毒蘑菇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广西每年基本是从3月份开始,5-6月份是中毒高峰。预防中毒的最好方法就是:不采不食、不买不卖野生蘑菇或来源不明的蘑菇,不认识的蘑菇不要吃;最好不要吃杂菌;吃蘑菇不要同时饮酒。
我国野生蘑菇资源丰富,已知蘑菇种类估计在4000种以上,其中毒蘑菇有400多种,而广西水土和气候都十分适合蘑菇的生长,在广西引起中毒的常见毒蘑菇种类主要有大青褶伞、日本红菇、残托鹅膏、小毒蝇鹅膏、假褐云斑鹅膏、丝盖伞、鬼伞、马勃、牛肝菌、近江粉褶菌、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等几十种。
大青褶伞
日本红菇
残托鹅膏
小毒蝇鹅膏
假褐云斑鹅膏
丝盖伞
亚稀褶红菇,该菌受伤后或者干后会变得像火炭一样黑,因此与可以食用的稀褶红菇和密褶红菇被老百姓统称为“火炭菌”。
专家提醒
公众对毒蘑菇认识还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认为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其实根据颜色和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等剧毒蘑菇,其颜色为灰色或白色;鸡油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且美味可口。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银器等同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色就无毒。错!蘑菇毒素不能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也就不能产生颜色变化。如鹅膏毒素就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误区三: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蘑菇有毒无毒主要看该种类是否有毒,通常与生长环境没太大关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受伤变色或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的特征,不能仅凭受伤变色或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如奶浆菌是美味的食用菌。
误区五: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和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很多剧毒的蘑菇如致命鹅膏成熟后很容易生虫、生蛆。
误区六:去年这个地方采的蘑菇吃了没事,今年在这里采的同一蘑菇怎么中毒了,是不是蘑菇变异了。错!是因为采了外形很相像的另一种毒蘑菇所致。毒蘑菇种类繁多,极易与可食种类混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很难从外观形态上区分哪些是有毒的,哪些是无毒的。
自治区疾控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价所所长蒋玉艳表示,目前世界上尚无治疗毒蘑菇的特效药,唯一办法就是早治疗,临床治疗为对症支持治疗,不同种类的蘑菇引起的中毒,其治疗方法有一定的不同,总的原则:催吐、洗胃、导泻、吸附、血液净化等。现场中毒急救措施:催吐,中毒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抠咽部或用器具压迫舌根部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容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物吸收。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便鉴定种类,确定治疗措施。
(记者 熊宗涛/通讯员 吕丹)
蘑菇图片来源:中毒事件处理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