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浙江台州的“90后”张先生(化名)2年前被诊断为黑色素瘤,经过治疗,今年1月中旬,他首次全面击败困扰多年的黑色素瘤,并把自己的治疗经历分享至网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丁娅副主任医师6日表示,近年来,黑色素瘤发病率不断攀升,初诊时晚期病例占比较高,总体预后较差,但随着新药的不断涌现,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也得到了改善。
2016年12月,张先生的背后有一颗菜花状的痣突然溃破出血,在当地医院的建议下直接进行了激光处理。4个月后,背部激光处理过的区域周围隆起新的痣,当时进行了手术切除,切片组织为色素痣,病理提示慢性炎伴鳞状上皮增生以及复合痣。然而切除后不久,背上再次长出新痣,但他这一次就没有再管了。
2020年2月,张先生无意间发现左手桡骨下段处肿起,疼痛得晚上难以入睡,活检后病理结果显示为黑色素瘤(骨转移)。同年4月,张先生来到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生物治疗中心就诊。脑部核磁共振显示,张先生的肿瘤发生了脑转移,桥脑病灶有1厘米左右。
作为主管医师,中肿黑色素瘤首席专家张晓实和丁娅为张先生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先使用靶向治疗快速控制肿瘤,然后联合免疫治疗尽可能延缓靶向药物的耐药,并对药物治疗难以起效的部位如脑转移/骨转移病灶进行放疗。
除了化疗外,还要对脑部进行立体定向放疗。张先生回忆道,拿着像奥运会击剑运动员一样的头盔进入放疗室时,他第一次感到恐惧。
“一个人躺在放疗室里,听着机器的声音在耳边轰鸣,看着无数蓝色的光线照射着我,那一刻我思绪万千。”张先生回忆道,在一次放疗前,化疗药物的副作用让腿关节疼痛无比,但想到家人的支持,他对病情依然充满信心。
放疗结束后,专家组进一步完善了治疗方案。在治疗期间,张先生自学看报告,还和医生请教,准备了多条后线治疗方案,并且一直坚持健康饮食,适当锻炼身体,每天坚持步行1小时以上。
两年来,张先生每一次检查结果都在向好发展。2022年1月中旬,他到中肿复查,诊断意见上写了“NED”三个字,表示经过治疗以后使用现有检查方法未发现肿瘤残留的迹象,现阶段可发现的肿瘤已经从患者体内完全清除。今年5月,他再次来到中肿复查,结果依然保持完全缓解。
丁娅介绍,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白种人的黑色素瘤以皮肤型为主,与日晒有关。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人群主要为肢端型(原发于手掌足底无毛发覆盖处皮肤和甲床)及粘膜型,发病与损伤和慢性炎症密切相关。
目前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已经成为恶性黑色素瘤最主要的药物治疗手段。对于晚期病例,免疫治疗单药往往效果欠佳,联合治疗、化疗与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的地位仍然重要。随着治疗效果的提高和生存时间的延长,新的治疗方式所致毒副作用也应得到重视。丁娅称,因此,推荐患者前往专业的黑色素瘤诊疗中心接受诊治,并争取参加新药临床研究。(蔡敏婕 赵现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