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全面推进垃圾分类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

广西新闻|来源:南宁云—南宁晚报2022-08-02 08:40:41|网络编辑:杨琪玉

\

盛天茗城小区定时定点投放屋    通讯员覃巾玲 摄

\

富乐小学的孩子们变废为宝,将废弃的啤酒瓶、菜篮子、硬纸壳做成时尚的“小汽车”“电风扇”“自行车”等

\

开展多种形式宣传,市民在游戏中学习了解垃圾分类知识

“奶奶,你知道今天你扔的垃圾该怎么分类吗?”7月底,在南宁市大沙田街道秀林社区内,一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少年叫住了正在投放垃圾的韩大妈。“吃剩下的饭渣渣投绿色厨余垃圾桶,用过的餐巾纸、牙签投放在黑色的其他垃圾桶内,会产生有毒有害的垃圾扔在红色垃圾桶内,废弃的快递包装盒能卖钱就投在蓝色垃圾桶内。”韩大妈笑着回答。

垃圾分类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2018年以来,南宁市在建成区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形成了“大分流、小分类”的工作模式,构建了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体系,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显著提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结构明显优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2020年第三季度起,在住建部对相应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季度考核评估中,南宁市连续6个季度位列第一档,在自治区对14个地市考评中保持首位。

高位推动垃圾分类进入南宁市民生活

垃圾分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南宁市民生活的?梳理垃圾分类推进的时间表,记者发现了这样一条清晰的时间线:从2014年开始酝酿、探索生活垃圾分类,并从点到面开展试点和示范打造;2017年被住建部列为全国生活垃圾分类重点城市;2018年全面推广实施垃圾分类制度;2020年8月1日实施《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标志着南宁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步入了法治时代和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管理新阶段;至2020年底,南宁市建成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制度标准体系和分类处理系统基本建立,居民分类意识显著提升;2021年,建成区原生活垃圾实现“零填埋”和全量分类处置的目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保持35%以上,资源化利用率达85%以上。

通过多年实践,南宁市高位推动、构建多层级工作管理格局,确保全市垃圾分类工作有效运行。同时,采取顶层设计,建设多层次的法规标准体系,尤其是2020年8月1日正式颁布施行的《南宁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分类投放、设施建设、督导检查、宣传培训、监督管理等列入责任管理职责。由此逐步搭建起全市域统筹、全体系搭建、全过程监管、全社会带动生活垃圾分类全链条体系,探索出一条符合南宁特色的垃圾分类路子。

源头减量垃圾分类渐成文明新风尚

写字楼里,上班族使用可重复使用的不锈钢餐具代替一次性餐具;饮品店里,推广使用自带杯;商超里,大力推行净菜上市,减少厨余垃圾产生;酒店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引导顾客树立环保意识……南宁市持续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推行净菜上市、规范绿色包装、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倡导“光盘行动”五个源头减量专项行动,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进来,逐渐成为城市文明新时尚。

数据显示,2021年,全市各级公共机构办公用品特别是一次性用品使用量,比2018年下降约40%;可循环使用的“共享快递盒”得到有效推广,新标准快递包装箱“零塑料零胶带”平均减重约20%;在邮政快递网点推行使用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和可循环使用塑料编织袋,在全市累计设置了141个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实现电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装率达到93.45%,一联电子运单使用率达到99%以上;本地生产进入中心城区销售的果蔬垃圾量减少约35%。

值得一提的是,南宁在重点领域打响了厨余垃圾全量收运和分类质量不合格不收运不处置绿色专项行动“第一枪”,倒逼规范分类收运分类处置。自专项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厨余垃圾合法收运签约率明显提升,厨余垃圾日均清运量较启动前增幅超30%。

另外,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利用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处理厨余垃圾并协同处理农作物秸秆,探索出一条以绿色生态优先、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为导向的厨余垃圾处理新路子。

党建引领带动全民“益”起分类

“叔叔阿姨、爷爷奶奶,请问您的垃圾分好类了吗?请将厨余垃圾投放进厨余垃圾桶里。”暑假期间每天早上7时,家住南湖公务员小区、就读滨湖路小学的谢君哲同学就准时出现在小区垃圾分类屋前,学习做“桶边督导”志愿者,指导社区居民做好垃圾分类。

走进人民公园,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出现在垃圾集中投放点旁,他一边清理着投放点设施,一边不时向路过的市民游客宣传垃圾分类知识。人民公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人民公园将通过党建引领,发挥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在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的作用,把主题党日开到“垃圾分类一线”,设立相对固定的垃圾分类宣传阵地,持续开展“党建+生活垃圾分类”宣教示范点互动宣传活动,让生活垃圾分类文明习惯深入人心、融入日常,营造全民参与、全民行动的良好氛围。

其实,这个暑假,细心的市民都会发现,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顶着烈日酷暑,活跃在垃圾分类一线,向广大市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让垃圾分类更加深入人心。

据介绍,南宁市持续推进红色“党建+”模式,将党员融入垃圾分类志愿者、督导员、执法员队伍,建立党员干部包片包户、创建党员示范岗等制度。仅2022年上半年,全市开展“党建+垃圾分类”主题活动超9000场次。

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等学校广泛开展“红领巾在行动”“小手拉大手”系列校园知识普及和互动实践活动,年均超2万场次。在不断将垃圾分类融入校园文化过程中,亮点频现硕果累累:安宁路小学引导学生利用家中收集的厨余垃圾制作环保酵素,用于蚯蚓养殖,体验变废为宝全过程;越秀路小学“每周1小时,我是小小督导员”进社区进小区开展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并授予小小志愿者们“红领巾奉献章”;经开区第三幼儿园研究申报了广西教育教学规划C类课题《幼儿园垃圾分类生活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根据各班年龄、部门特点设立14个垃圾分类微课题,从垃圾分类生活习惯、儿歌故事创编、可回收物巧利用、厨余垃圾沤肥种植推广等。据统计,2018年以来,全市参与垃圾分类工作志愿者累计超70万人次,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年均超1.5万场次。

常态管理分类执法紧盯违法收运风险点

“阿婆,这是垃圾分类指南,要记得把垃圾分清楚哟。”“麻烦把小店门口堆放的杂物收一收,咱们这里虽然人来往不多,但是市容标准是和其他地方一样的。”……如今,无论是在城市主干道,还是背街小巷,城市文明基因播撒到巡查网格的每个角落。

城市管理就是一个精细化的大型工程,为把绣花功夫融入到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南宁市制定全市专项执法整治工作方案,完善相关配套制度,划定生活垃圾分类执法自由裁量标准,采取积极劝导、批评教育、行政处罚、信用惩处相结合的惩处方式,对全市餐饮企业、农贸市场、商超、酒店宾馆、相关企业、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等投放收运处置等各环节开展执法,精准查找盯控违法收运风险点,身着蓝色制服的垃圾分类执法形象逐渐深入人心。

连续五年将垃圾分类纳入市、城区两级绩效考核体系和精神文明测评体系。对全市公共机构、居民小区、经营区域、公共区域等进一步摸清底数,建立生活垃圾分类责任主体名录信息库和考评信息系统。聘请第三方成立“蓝色马甲”考评队伍,按照网格要求,开展常态化督查考评,建立考评信息系统,实行问题闭环管理,实时了解问题整改进度。建立“红黑榜”,将评估结果以信件形式向各县(市、区)、开发区、市直重点责任部门第一责任人通报。

严守防线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卫生

结合时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和要求,南宁市将垃圾分类纳入疫情防控工作一起抓,强化市、区两级责任部门、街道和社区协作,发挥“大白”精神,落实网格化主体责任,确保疫情防控期间生活垃圾分类清运工作规范有序运行,保障居民生活环境安全卫生。

在疫情管控区域适度调整居民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时长,提高投放便捷度,加强前端投放设施消杀和检查力度,在人流量大的场所增设废弃口罩收集点并派专人负责管理。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持续加强人员密集且流动性大的重点场所分类收运管理,实行防疫废弃物单独清运、管控和隔离点生活垃圾专项收运。(记者 凌剑伊/文 程勇可/图 通讯员 覃巾玲 旷湘江 )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