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车难”问题备受市民关注。8月9日,《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关于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开始征询公众意见。《若干措施》旨在完善停车设施相关规划和用地政策,支持自有用地增建停车设施,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停车设施建设运营,力求有效缓解城市“停车难”问题。
要问司机最怕啥,不怕上路,就怕停住,因为往往没处停,“停车难”最让人头疼。城市停车不仅是一个民生话题,也是一个经济议题。很多城市为了促进汽车消费,拉动内需,纷纷放大招,比如增加购车指标、发放购车补贴、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等,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停车难”这个老大难问题横亘在前,影响着政策措施效能的发挥。从这个维度看,缓解“停车难”有着双重意义: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
就在7月1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停车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在规划引导、用地保障、审批程序、投融资模式、经营环境、管理水平6方面提出21条支持措施。加上《若干措施》即将定型,短短一个多月就有2个与停车设施建设相关的文件面世,均指向土地与资金两大堵点,可见广州缓解“停车难”问题之决心与用心。
用心体现在细节上。为了增加收入渠道,解决停车场收入来源单一(只能通过停车收费营利)的问题,《若干措施》提出允许单独新建的停车场配建商业建筑,地下不超过20%、地上不超过10%。此举不仅让停车场投资方获得商业建筑带来的直接收益,还吸引更多车辆进场,增加停车收入,可谓一举两得。《若干措施》还有一大亮点,提出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学校操场、公园绿地以及公交场站、垃圾站、地下综合管廊等非自有用地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地下空间可以单独供应。若这些存量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将带来不少增量。
推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最大“拦路虎”有两只:土地与资金。要进一步优化供地模式,采取更灵活的用地政策(如增加临时用地),缓解“无地可用”之尴尬;要采取更优惠的激励措施(如专项奖补及费用减免)、更有效的财税工具,撬动社会资本进入,实现投资模式多元化,化解“无米之炊”之窘境。与此同时,要向智慧停车借力,包括智能停车基础设施建设、停车数据的共享与整合、智慧停车管理系统建设,以提高停车效率,实现停车场资源的合理配置。
城市停车设施建设,事关城市布局合理性和承载力,关乎市民生活品质、城市经济发展,意义重大而深远,必须持续发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