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试错、共鸣”,特效赋能中国科幻电影腾飞

娱乐|来源:新京报2022-08-18 09:36:33|网络编辑:罗娴子

  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于8月13日至8月20日在北京举行,其中的“北影节科幻论坛”更是中国科幻电影界的一次盛会。

  中国科幻电影里程碑式影片《流浪地球》上映三年多以来,国内涌现出很多优秀的科幻题材影片,影片强大的特效给观众带来了无比震撼的视觉体验,而科幻电影的拍摄更是离不开电影特效的助力。

  2022年的暑期档,迎来了国产科幻片的一次爆发,《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在一个月之内相继上映,尤为欣慰的是,这三部科幻电影的特效制作,基本都是由国内的视效团队完成。

  新京报记者采访了《独行月球》导演张吃鱼、国内视效公司MOREVFX的视效总监张帆和李帅、《流浪地球》的特效总监丁燕来,以及《明日战记》的导演吴炫辉,请他们讲述这几年国内视效技术为助力中国科幻电影崛起而做出的各种探索。在他们看来,如果单纯从视效技术来看,国内视效技术正在飞速拉近与好莱坞的距离,目前国内视效更多的是欠缺对于各种视效类型的实战经验。张帆说,只要导演能随意发挥想象力,国内视效基本都能帮助实现。丁燕来则表示,科幻电影跟国家的发展,跟社会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这种类型片其实也是一个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写照,更是我们国家实力的一种证明。

 提高效率

  用虚拟拍摄替代传统预览,流程更完善

  作为国内少数执导过科幻片的导演,被问及有什么经验可以分享给想要踏进科幻题材的创作者,张吃鱼想了想,告诉新京报记者:“一定要做虚拟拍摄,那是个好东西。”

  虚拟拍摄是近几年国内视效公司一直都在尝试的一种拍摄方案,张吃鱼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2020年2月,演员还没有就位,张吃鱼导演就提前让视效部门介入到了《独行月球》项目中。他知道,对于这样一部体量庞大的科幻片,如果没有扎实的视效做支撑,不可能实现他的想法。

  衡量一家视效公司在业内的地位,其实就看它生物特效做得好不好。张吃鱼导演找到了国内顶级视效公司MOREVFX,《刺杀小说家》中的“赤发鬼和黑甲”,《外太空的莫扎特》中的“莫扎特”等生物特效都出自该公司之手,它还重度参与了《流浪地球》的视效制作。

  视效团队接手这个项目之后,为影片制定了虚拟拍摄方案。在虚拟拍摄之前,大部分视效电影前期都是采用动态预览方式。传统的预览方式是导演先出一个分镜,视效部门在分镜的基础上做成动态预览,导演通过之后,就按照预览进行实拍。

  《独行月球》中的视效类型是传统预览无法承载的,因为在传统预览制作中,电影幕后人员,包括摄影指导、动作指导很少参与进来,这就造成在实际拍摄过程中,摄影指导可能不想这么拍,或者动作指导觉得这个动作无法完成,之前的预览就没法用。但前期如果采用虚拟拍摄的话,介入的幕后工作人员要比传统预览方式多,除了上手实操的制作艺术家外,摄影指导、动作指导,甚至机械组、移动组都会参与到虚拟拍摄中,和正式拍摄区别不大,只不过不用打光,不用把演员叫到现场,让动作演员去吊威亚,尽量去模拟拍摄现场。很多方案都是大家在现场磨合出来的,等于在前期就把整个团队先磨合了一遍,做了一个演练,在实拍阶段就能够比较准确地执行出来。即便后面的实拍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果要改方案的话,都会有一个预知,在创作层面这是一套更完善的流程。

  在虚拟拍摄之前,视效部门会提前把一些视效戏的内容,跟导演、摄影指导、动作指导、美术指导等人沟通。因为虚拟拍摄的时候还要带着虚拟环境,环境的尺寸、高度、表演的空间,都需要在虚拟拍摄的时候规划出来。

  导演张吃鱼说,虚拟拍摄这套流程效率很高。电影中的一些重场戏都进行了虚拟拍摄,拍完再进行剪辑。在实拍之前,张吃鱼对这些重场戏有多少镜头,呈现效果如何已经非常清晰,等到实拍的时候,就按照虚拟拍摄,下通告单,在现场基本就是执行计划。

  对于拍摄前期时的必要沟通,《流浪地球》的特效总监丁燕来也非常重视,“视效部门要事先多与导演组和摄像、美术等部门沟通,确定好哪些镜头在后期是可以通过数字特效手段实现,因为并不是所有部门都懂特效,也不是像大家想的那样,所有的镜头都可以在很短的周期完美做出来,只有事先做好沟通和理解,视效参与了叙事,大家合作更有效率,才能合力令一些镜头呈现得更加完美。”

  尝试创新

  采用游戏引擎和动作、面部捕捉,动作更拟人

  《独行月球》的视效总监张帆表示,片中月面部分的视效制作也属于目前国内视效比较难的部分。独孤月和金刚鼠环月计划那场戏,视效团队大胆采用了游戏引擎的制作方案。这套方案在以前的传统流程里边是没有的,是国内第一次使用游戏引擎来代替传统的渲染,算是一次比较新的尝试。“这种做法令特效整体制作速度会更快,质量也很高,我们会结合本身的引擎,开发一些插件和工具去辅助制作,帮助我们流程跑起来更顺一些”,张帆说,其实之前的《刺杀小说家》《外太空的莫扎特》等都会有一些单独为这个项目辅助开发的工具。

  《外太空的莫扎特》是国内首次实现实时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的电影。该片视效总监李帅说,这套拍摄流程,是针对这个项目去创新搭建的,之前国内还没有这种拍摄方法。在这套流程下拍摄,导演可以很直观地在监视器上看到虚拟角色和演员的互动表演,在现场对表演进行调整,这些基础表演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定好,就能很大程度节省后期动画环节的制作时间,动画艺术家就不用再去揣摩这个角色应该怎样去表演,动作是什么样的,因为导演在前期拍摄的时候就已经搭好了,后期要做的是在之前的基础上再去细化。

  《外太空的莫扎特》和《独行月球》都采用了动作捕捉技术,但前者是惯性动捕,可以在任何场景里使用,后者属于光学动捕,只局限在棚里,需要在棚里架好动捕的摄像头去捕捉信息。并且,《外太空的莫扎特》中,“莫扎特”有大量台词,需要跟演员对话,它的形象偏卡通一点,肢体动作上更倾向于拟人一些。

  积累经验

  多接触不同类型特效,成长更快速

  《流浪地球》取得空前成功后,很多优秀的国产科幻片也都纷纷上映,所以很多观众一直在发问,“我们的国产科幻电影是不是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这个问题,丁燕来冷静地表示,特效制作体量比较大的科幻片,整体上来说,通过我们与自己电影工业的纵向对比,包括制作的水平,包括整体制作的工业化流程来说,其实每年都会有进步。但与世界顶尖水平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但这个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同时他也向观众和业内呼吁,请再多给视效行业一些时间和理解,“我们这个职业包括这个行业,是需要试错的,是需要有经验的沉淀积累的。为什么在《流浪地球》之前,我们大家心里都没有底,因为没有一个真正的国内视效公司,能够操盘这么大体量的科幻片,大家都没有操作过这个事,所以说大家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也是在不断地试错,从这个试错中吸取经验,我们才能够从中看到哪些是不足的,我们还有什么地方是需要进步的。”同时他也向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包容表达感谢,“最应该感谢的是观众,他们对于中国科幻片的包容,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包容,鼓励了这个行业,这才又带来《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等科幻片的成功面世,这也同样给投资方一个信心,那就是中国的特效团队,是可以做好这种大片的。”

  暑期档上映的三部科幻题材电影《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明日战记》,基本都是由国内的视效团队完成的。

  《外太空的莫扎特》和《独行月球》的视效是由MOREVFX完成的,《明日战记》的视效也全部由中国特效团队完成,主要视效是由古天乐的公司“天下一”制作,MOREVFX也负责了七八十个视效镜头。

  在视效总监李帅看来,之所以越来越多的科幻电影选择国内团队合作,有沟通成本的原因。因为跟本土团队沟通起来,大家都在一个文化语境里,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很好地传达给对方,沟通效率会比较高。但如果找一些韩国或者美国团队合作,他们对中国的一些文化不一定理解那么透彻,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是导演想要的。

  张吃鱼导演在拍摄《独行月球》之前,就考虑到这一点,因为电影是部喜剧,需要浓厚的当地文化,外国团队可能理解不了片中的一些包袱,沟通也比较麻烦。并且,从现实层面讲,如果找好莱坞顶级特效公司,他们可能不会把最好的人才放在一个中国的项目上。但与MOREVFX合作,他们一定倾尽全力来做这件事。

  如果单纯从视效技术来看,李帅觉得,国内在这方面已经比较接近好莱坞,差距肯定是有的,但国内视效团队成长特别快,正在飞速拉近这个距离。近几年,国内很多导演开始借助视效去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尝试不同类型片子,这才有了国产科幻电影的发展。

  张帆也很认同这个观点,他觉得目前国内视效欠缺的就是经验。毕竟,好莱坞的视效工业已经发展了几十年,而国内的视效才刚刚起步,没有人教,还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要一个坑一个坑地跳,去积累经验,没有捷径。国内视效公司如果能更多接触不同特效类型,刚开始可能没有经验,但这个项目做完之后,观众能看到视效水平的提高,视效团队也在飞速成长。如果《独行月球》中金刚鼠看到母袋鼠的那场戏,现在来做的话,张帆觉得会快很多,不会再耗费将近一年时间了。

  从个人情怀和兴趣来讲,张帆更想尝试像《环太平洋》中的那种大型机甲的视效,这是他喜欢的类型,目前国内还没有,“如果在我们本土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写这么一个故事,应该也挺好看的”。

  机甲科幻片《明日战记》的导演吴炫辉是特效师出身,从业20余年曾做过很多港片特效制作,比如曾三度获得金像奖最佳视效奖的《风云2》《鬼蜮》《投名状》,这次执导中国首部硬核机甲科幻片,他认为《明日战记》的特效镜头数量在亚洲同类型片中首屈一指,“片中空战和车上大战两场戏加起来已经超过800多个镜头,整个影片特效制作用了五年,我们努力拍好,不会让观众称这部戏为‘伪好莱坞’。”但他同时也表示,特效量在他眼中不是衡量视效的标准,他同样看重的是挑战与创新,“这部电影在五年前启动,如果你将时光倒转到五六年前去想,那个时候中国科幻电影发展比较薄弱,影片数量非常少,大家也基本没有什么科幻的概念。我和(《明日战记》主演、制片人)古天乐是超级科幻迷,都对科幻电影有很多想法,最难的挑战是整个制作团队究竟对科幻电影的知识或者理解程度有多高。拍古装片我们轻车熟路,但做科幻片,现有的资料储备不多,而且大多是来自于国外,所以古天乐希望能用自己的想法、出发点和技术去做。有很多困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去经历和克服。”

 全面升级

  特效技术与国家科技发展同步加速,观众更信服

  很多观众都说,《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元年。之后,国产电影在不同视效类型上进行了探索。张帆说,从行业内部的普遍共识看,路阳执导的《刺杀小说家》的“赤发鬼”这个角色,在国产电影的视效中达到了一个新高度,生物角色的技术难度上了一个新台阶。“大家喜欢去比一比哪个更难,其实它不是一个类型,没法做比较。视效有不同的方向,就像大树一样,有很多分支,《刺杀小说家》《外太空的莫扎特》《独行月球》等都在不同分支上走了很远”。

  业内认为,视效技术每三年都会做一次迭代。在张帆看来,三年都是慢的,视效内部的迭代很快,有时候一年多,整个后期的制作流程都会大变,包括内部新技术的更新,内部的整合开发,还是挺频繁的。“我们前几个月刚更新的流程,现在又开发新的了,所以国内的视效进步这么快,我们只能马不停蹄地一直往前赶”。

  MOREVFX正在忙于为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的视效制作,电影将于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相较于4年前的《流浪地球》,张帆说,导演在第二部中的想法更跳跃一些,视效难度会更高,“完全是高了1-2个数量级,但在整体视效质量上也会有一个大的提升”。

  目前国内尝试科幻题材的,大都是一些青年导演,比如郭帆、陈思诚、张吃鱼等,这些导演给从事视觉特效的张帆和李帅留下的印象是:比较能接受新鲜事物、对虚拟拍摄或动作捕捉都非常感兴趣。

  在拍摄《独行月球》前,张吃鱼导演对于特效技术的了解和大多数人差不多,知道有这方面的技术,具体细节不是太了解,但他特别愿意去学习。李帅说,科幻题材的视效量肯定会很大,如果有导演想要尝试这个类型,还是要多多了解学习虚拟拍摄的流程,毕竟一些传统的拍摄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目前科幻类型的拍摄需求。

  对于中国科幻片近年取得的成绩和引发的自豪与共鸣,丁燕来认为科幻片是一个很重要的电影类型,它其实跟国家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流浪地球》的成功,也令观众产生自豪感和共鸣,“这是属于中国的科幻电影,属于我们自己的特效。也正是得力于中国这些年航天技术的大力发展,我们这么多卫星、空间站和航天员上天,做了很多科考的工作,所以才能够令观众信服,感觉到《流浪地球》的很多背景是可以成真的,我们是可以做到的,这是我们中国的未来。能令观众产生共鸣很重要,更会拉近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距离,这样中国科幻电影才会发展,其实也是反向印证我们国家在科技发展方面的强大,所以科幻类型片的不断成功上映,一定也是我们国家实力的一种证明。”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