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的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友谊关口岸)。 本报记者 周 军/摄
延伸阅读
本报记者 周红梅
今年以来,面对周边国家疫情形势不断升级和广西边境地区疫情多点散发的重重压力,我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口岸通关,创新实施甩挂、接驳、吊装、换代驾等非接触式通关模式,成为全国范围内率先与东盟某国协同推动“绿区”机制落地的实践案例,推动7月全区外贸进出口额达615.6亿元,创历史单月新高,为实现外贸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口岸,开放的前沿和窗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区口岸工作紧紧围绕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兴边富民行动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口岸对外窗口和开放平台作用,努力打造大口岸、建设大通道、实现大通关,口岸发展进入布局集约化、建设和管理规范化、口岸通关智能化新阶段,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高效服务中国—东盟供应链产业链稳定畅通贡献重要力量。
2012年以来,广西口岸开放格局不断完善,新增3个边境公路口岸,并有9个口岸扩大开放项目获国家批复,形成了水、陆、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口岸开放格局。截至2021年,广西有22个开放口岸,数量排全国第四位;有海运、内河、公路、航空、铁路5种类型口岸,实现口岸类型全覆盖,是全国少有的全类型口岸省(区)。海港泊位开放验收加快,2021年以来,先后完成钦州港三墩西作业区30万吨级油码头和大榄坪南作业区北3号泊位,北海铁山港3—6号泊位、防城港企沙港区防钢基地5号泊位等10个泊位验收开放。
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口岸运行规模不断扩大,效能不断提高。据统计,2012—2021年,广西口岸年进出口货运量从9650万吨增长到近1.6亿吨;年出入境人员从2012年的726.38万人次增长到2019年的2318万人次。2021年,广西口岸进出口货值8539亿元,同比增长34.6%。
口岸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关效率加快提升。广西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从2017年的56.59小时提升到2021年的5.56小时,连续两年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海运进口整体通关时间从253.54个小时缩短至23.07个小时,在全国沿海地区排名前列。友谊关口岸查验设施不断升级换代,非疫情情况下,卡口车辆通行时间缩减至30秒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