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支付一瞬间,家长退款如登天!

News我发喽|来源:北部湾在线综合2022-09-14 15:35:34|网络编辑:夏汝

随着未成年人越来越多地接触网络,由此引发的大额充值和打赏主播等网络消费纠纷也时有发生。据媒体近日报道,周女士准备还房贷的钱不翼而飞,一查才发现是12岁的儿子小陈因打游戏,一年多时间充值花掉了17万元。小陈认识到错误,希望游戏公司能退钱。目前平台方正在调查,表示会尽快核实处理。

【视频】12岁少年玩游戏1年多花掉17万 1天内充值了13次588元!”

未成年人“充值”纠纷频发

“氪金”“打赏”“充值”“送礼物”“买装备”……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文化娱乐产业发展迅猛,虚拟消费已不再新鲜,看直播、玩网游成为互联网娱乐虚拟消费的新风口。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关键词“未成年+充值”,结果显示有19125条相关投诉,大多数反映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充值游戏,金额少则几十元,多则数万元。投诉对象涉及腾讯游戏、4399游戏、欢太科技、苹果公司、心动网络、网易游戏、小米游戏、光遇手游、OPPO、华为等,投诉处理状态只有少部分显示为“已完成”。

\

多部门出手增设“网络保护”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提出对未成年人进行网络保护;国家新闻出版署也曾下发通知,要求严格限制向未成年人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时间,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明确禁止未成年人参与直播打赏。

\

民法典第十九条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很明显,未成年人多次、大额进行游戏充值或是为主播巨额打赏等,并非是纯获利益的行为,而且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此种行为,除非事后经其法定代理人也就是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认,否则应认定无效,监护人可以要求平台返还相应的款项。

\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二)》规定,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提供者返还该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此,家长如要主张权利,可以搜集能够证明大额网络消费行为是未成年人本人所为,而且并未得到家长同意或追认的相关证据,与网络平台进行交涉退款。如果不能解决,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

玩游戏需防套路深

有关部门已经对未成年人游戏时间、充值金额等进行了限制,为何未成年人超额充值的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

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一些游戏公司在政策落实上打折扣,在“孩子冒充家长玩游戏”的问题上没有采取有效措施。所有未成年人游戏充值投诉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孩子记住了家长的支付密码或私自绑定了家长的银行卡和身份信息,而很多游戏在登录和支付环节不用人脸识别验证,给未成年人充值大开方便之门。

\

在上述投诉中,绝大部分家长称游戏充值是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身份信息进行的。当前针对这个问题,游戏平台的回复一般是,存在用户识别难的问题。某游戏平台曾表示,因绝大多数案例并没有具体实证证明相关消费为未成年人操作(如操作录像等),因此在具体流程上,主要结合后台数据验证比对,并与家长和孩子就相关信息进行沟通核实,如果判断由未成年人消费的可信度较高,会出于关怀妥善处理。

家长不能推卸责任

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类似事件近年来时有发生,作为家长来说,也应该负有一定责任:“家长平常应该管理好自己的手机,对孩子要履行好应有的监护责任。”

\

一管 加强对未成年孩子在使用手机、社交软件上的监督与教导,平时向孩子普及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知识,重点讲解有关游戏、QQ、微信、网购等诈骗手段,告诫孩子在没有家长在身旁的情况下,不乱点小广告,不点不明链接,不乱买游戏装备,不乱扫二维码,不提供微信支付码。

二限 对孩子使用手机进行一定的约束,需要支付任何费用须经家长同意,并由家长进行操作,最好不要让孩子自己操作。

三保密 不要将支付密码等信息告诉未成年孩子。

\

图文来源:未来网、中国消费报、延边日报、北京日报、澎湃新闻

视频来源:重庆广电-第1眼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