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天气还要科技“软硬”兼施

科技|来源:科技日报2022-09-30 11:03:52|网络编辑:李惠惠

科学适应“气象干旱”常态化十分重要。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生产了全国58%的粮食和75%以上的牛羊肉,也覆盖了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地位十分重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旱地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2022年夏季,我国气候总体温高雨少,全国平均气温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平均降水量为历史同期第二少。但降水空间差异明显,主要多雨区在我国北方。”9月上旬,国家气候中心发布今年夏季我国气候回顾报告,其核心结论是:高温干旱强势来袭,极端事件强发多发。

面对强发多发的极端天气事件,如何积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降低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科技力量又应如何在其中发挥作用?

两大策略缺一不可

今年长江全流域大旱与2006年的川渝大旱原因类似,都是大气环流异常导致的长江流域主汛期出现枯水现象。得益于水利工程对于缓解旱情、保障区域生产生活用水安全发挥的重要作用,旱情的风险仍然总体可控。

“到本世纪中叶,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仍是难以扭转的趋势。通过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的风险识别与管理,采取调整措施,积极主动适应气候变化变得尤为重要。”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影响适应室主任陆波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采取有效的适应行动,将有效降低国家和地区面临的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

今年6月,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对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进行统筹谋划部署,明确“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大策略,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陆波看来,面对今年夏季持续严重的干旱,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提高抗旱工作的科技含量,是打造应对极端干旱的“硬”手段。而推行抗旱预案制度、建立抗旱信息系统和抗旱物资储备制度、提高对干旱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则是提升应对极端干旱的“软”实力。

陆波认为,科学适应“气象干旱”常态化十分重要。我国北方旱地农业区生产了全国58%的粮食和75%以上的牛羊肉,也覆盖了70%以上的生态脆弱区,地位十分重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旱地农业发展对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生态安全的意义重大。

最新研究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北方旱地主要作物种植西扩北移1—2个经纬度。同时,受作物种植、生育期变化与降水减少、干旱频发重发多因素互相作用,作物降水满足率降低超过5%。

“建立一种能适应干旱变化的应变减灾工作体系,健全干旱灾害监测预警和响应机制,推广抗旱适水等种植技术,加强农业生产防灾减灾技术培训,可以有效减轻干旱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陆波说。

期待原创性突破

高温干旱来袭反映了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多层级水网工程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表示,超历史预期、超标准的极端天气、水文事件对气象水文预测提出了极大挑战。在“十三五”和“十四五”的国家相关科技专项中,针对天气和气候的中长期预报尤其是对极端气象事件的预测预报,已陆续部署了相关研发任务,一些成果已初步应用到业务工作中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严登华认为,对极端天气与水文事件精准预测预报,需要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进行原理性创新,精细化解析极端天气与水文事件的成因与机理,提升预测预报技术的精准性,不能仅限于对现有模式进行“修修补补”式的完善。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加上越发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不仅使监测类型由紧盯‘看得见’的水拓展到‘看不见’的水,还可促进水资源的监测预警越来越精细化。水利科研工作同样需要进行原理创新和业务应用。”严登华说。

针对大范围、长历时的干旱应对,涉及跨区域跨流域复杂水利工程群的联合调度。“首先要有水可调,要重点加强备用水源地建设。其次是有路可行,要建立多水源地互联、互通和互为备用的水网工程,提高应急调控保供给的应变能力。”严登华说。

当前,水利部正在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加快构建多层级水网,推进重大引调水、重点水源、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着力提升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应对极端情况能力。

严登华建议,借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科研攻关要求,在水网建设与调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全息化、精准化场景复盘与推演,优化水网工程布局,全面提升水网智能调度与应对极端事件的能力。(记者 何亮  付丽丽)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