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 居民人均期望寿命增至82.47岁

健康|来源:中国新闻网2022-10-16 16:02:26|网络编辑:刘艾

  中新网北京10月14日电 (记者 杜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北京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十年来,北京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普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民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北京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81.35岁提高到2021年82.47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2年11.62%下降至2021年10.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于建平今天介绍的。

  多措并举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能力

  于建平表示,北京大力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不断健全政府主导、政策倡导、多部门协作和全社会参与的慢病防控机制,截至2018年底,16区均成为市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从2012年的1个增至2019年的11个,接近完成2025年的12个国家级示范区的目标。

  北京积极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全市各区均已启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现了全覆盖;从吃动两平衡到“三减三健”(减盐、减油、减糖、健康体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专项行动,行动内容更加丰富;结合主题日开展各类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活动,受众更加广泛;健康社区、健康步道等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从十年前的5类37个增至12类3091个。

  北京坚持开展中小学生营养宣传与干预,2014年启动“营”在校园北京市平衡膳食校园健康促进行动,迄今已覆盖全市中小学校,逾233万人次参与,有效改善了北京市中小学生营养健康状况。

  北京控烟工作效果明显。自2015年6月1日我市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以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下降,成人吸烟率由2014年的23.40%降至2021年的19.90%,提前实现健康中国2030年目标要求;中小学生吸烟率由2013年4.25%降至2019年1.20%;医院、餐馆、酒吧等室内公共场所二手烟暴露率明显下降;人群戒烟成功率、尝试戒烟率均明显提升。

  北京成人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可客观、动态反映全市居民主要慢性病及危险因素流行特征,揭示主要健康问题和重点人群;监测结果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循证依据,从2007年“健康奥运健康北京-全民健康活动”到2020年《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持续推动全市慢性病防控进程,促进针对主要问题和重点人群的专项行动落地实施。

  多点发力开展健康影响因素监测与干预

  北京持续不断开展生活饮用水和公共场所监测,覆盖全市所有街乡和六大类1200余个公共场所,敏感获取饮用水和室内空气质量数据。

  北京构建食品污染及有害因素监测网络,每年对谷类、蔬菜、肉类、婴幼儿配方等27类食品开展监测,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北京开展众多监测和干预项目。学生人群中法定传染病和重点监测传染病发病率较十年前下降60%,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从57.30%降至56.10%,近一年到不安全场所游泳率由7.49%下降至1.90%。开展空气雾霾、生物样本、农村环境、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素养提升等监测和干预项目。十年来,市区疾控中心共建立20余项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覆盖全市医疗机构、中小学校、游泳场馆、宾馆饭店等市民生活各个方面,为健康北京建设和人民群众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居民健康状况水平持续提升

  十年来,北京在科学监测、精准施策的基础上,持续推动《健康北京人——全民健康促进十年行动规划(2009-2018)》和《“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全市户籍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2012年81.35岁提高到2021年82.47岁,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从2012年11.62%下降至2021年10.4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0年全市户籍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6.40%,较2012年的24.70%提升了47.00%,显著高于2021年全国25.40%的平均水平,位列全国之首,北京市居民健康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于建平表示,下一步,北京将以《“健康北京2030”规划纲要》和《“十四五”时期健康北京建设规划》为指引,大力促进市民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延缓和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推进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健康获得感。(完)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