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中间剧场,多媒体创意舞台剧《那个小孩》演出现场,观众席里很多可爱的小孩,不停发出各种笑声和感叹声。然而,比孩子们还有共鸣之感的,是他们身边那些大人。“这讲的不就是我的故事嘛!”不少70后、80后的观众都这样会心发笑地想着。确实,《那个小孩》不仅是献给“小孩”的礼物,更是献给所有经历过成长孤独,同时也用想像战胜无聊的“那个小孩”。由中间剧场出品制作、中外艺术家共同合作创作的多媒体创意舞台剧《那个小孩》,改编自80后华人艺术家郭婧荣获2015年《纽约时报》“年度十佳儿童绘本”的《独生小孩》,保持了原著独特细腻的笔触,又借助丰富动人的舞台手段,展现了一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北方城市中的小孩,独自走出家门,想去看望姥姥,却踏上一段奇幻、冒险之旅的故事。
“想象一下,想象一下,想象一下!”演出一开场,空旷的舞台上,几个黑衣演员就用一连串充满魔力和诗意的“想象”,将所有观众深深吸引。虽然舞台上几乎空空如也,但人们眼前却似乎出现了无数的故事、传说、城市、人物……而最终,所有神奇惊人的传奇,都被装进了一个小小的“雪花球”里,一个“珍宝般的独生孩子”也随之出现了。
在演员们娴熟的操纵下,在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舞台上,一个可爱动人的“偶小孩”栩栩如生。他无法挽留下雪天还要去工作的妈妈,只能独自在家消磨时光。布置成带有上世纪八十年代特点的简朴房间中,小床可以当成想象一切的舞台,披着毛巾就可以扮演任何角色;需要不停摇动天线才能保持信号的收音机,拔掉天线就可以当指挥棒;歪歪扭扭写下字条,用卡通小包装上心爱的零食,在公交车上看窗外的小鸟,将每朵云彩都想象成不同的东西……在充满童趣和冒险的旅程中,那个小孩在孤独时光中发现了隐秘的力量,而这也是无数独生小孩在物质匮乏、无人陪伴的年代度过童年的共同记忆。时代赋予这一代独生子女一种天生的能力,对抗孤独,消解寂寞,面对成长,那就是神奇的、想象的力量。
支撑“那个小孩”天马行空想象一切的,是极为用心讲究的制作和技术。麋鹿雪人、大海蓝天、漫天雪花、满天星辰……无论是巧妙设计制作的木偶、面具,还是用双屏投影和灯光音乐共同创造出裸眼3D效果的多媒体变幻空间,都让大人和孩子们一样惊喜、心动。
人们往往认为,动漫和偶戏是给小孩看的,但谁说深刻的道理不能蕴藏在简单的动画里,复杂的人物不能附着在生动的木偶上呢?动画效果和木偶形象让孩子们欢喜,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拉近孩子们与舞台表演的距离,也同样让成年人放下审视与戒备,用轻松的心情去观看,融入,沉思,回味……戏剧不论以何种表达方式,都是试图让看不见的东西能被看见。现实的问题,人性的复杂,生活的真相,借助孩童的视角和艺术家的滤镜,呈现出的世界更温柔,更纯粹,更美好,也更慈悲。正如最神奇的传说和最惊人的传奇都能被装进最小的地方,最可爱的动画和最纯真的木偶,也能走进成年人疲惫、沧桑,更需要抚慰治愈的心灵。
《那个小孩》出品人、中间剧场经理杨云对这部作品倾注了无数心血,她说:“中间剧场从一开始做亲子剧,面向的就不仅仅是孩子,所以每次演亲子剧,现场总能看到很多不带孩子的成年人,这是最好的鼓励,好的剧,就是应该老少皆宜!”所以,不管你是不是个小孩,或者有没有小孩,只要你曾是“那个小孩”,就值得放下手中的电子产品,走出家门,走进自然,走入剧场,重新面对熟悉又陌生的一切,认真感受自己的内心,相信你也会找到那神奇的力量。(记者 王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