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市考察时指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
◆在国家战略层面,北海汇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等多项国家级政策安排。2017年6月,北海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8年12月,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国家批准建设。2021年,包括北海在内的北部湾港,正式上升为国际枢纽海港。
◆2021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4202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广西GDP比重17.0%。
◆2021年北海港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缩短98.82小时,出口整体通关由2017年的18.2小时压缩到约0.67小时。
◆目前,北海市向海产业中,仅工业就初步形成了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等六大集群,项目总投资达5600亿元。
◆向海经济的异军突起,扭转了公众对于北海“旅游城市”的印象。全市工业投资在前两年分别增长60.3%、55.1%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保持同比增长31%的高速度。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陈国军 何伟 徐海涛
翻开中国地图,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清晰可见,蜿蜒绵亘的海岸线串联起北海、钦州、防城港三座港口城市,宛若三颗明珠,璀璨夺目。
北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早期始发港,也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进入新时代,这个位于西部陆海新通道门户枢纽的海丝古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北海市考察时指出,“要建设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广西考察,进一步强调“大力发展向海经济”。
由陆及海、以海带陆、强陆促海、陆海统筹。大力发展向海经济,能够有效衔接陆海资源和开放通道,对于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扎实推动向海经济发展。2019年12月19日,广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向海经济推动海洋强区建设的意见》。北海市先后编制实施《北海市向海经济发展规划》《打造向海经济行动方案》,多引擎驱动向海经济快速发展,奋力将向海经济打造成为开放经济、枢纽经济、绿色经济、海洋经济、惠民经济。
在国家战略层面,北海汇聚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北部湾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等多项国家级政策安排。2017年6月,北海获批成为国家“十三五”第二批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2018年12月,北海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获国家批准建设。2021年,包括北海港在内的北部湾港,正式上升为国际枢纽海港。
近5年来,北海强化向海经济基础设施支撑,全面振兴现代海洋产业,培育向海“产业”集群,深化陆海统筹,推动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海洋生产总值、软件与信息服务业销售额、百亿级产业项目数等多项指标连续位居广西第一,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向海经济发展道路。
2021年,广西向海经济生产总值4202亿元,同比增长12.9%,占广西GDP总量的17.0%。向海而兴、向海图强,海丝古港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强化向海基建支撑】
2000多年前,地处中国西南沿海的合浦港商埠林立、商船云集,一艘艘船只从港口扬帆起航,行经东南亚,直至地中海。
而今,北部湾畔,巨轮穿梭,来自国内外的货物在北海境内的港口集散,再通过海铁联运等方式运抵目的地。
广西,是西部陆海新通道陆海交汇的门户。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条将中国与东盟国家紧密相连的黄金通道,是推动向海经济南北延伸的重要载体,激发了广西向海经济的发展活力。
北海深度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对外大通道、综合交通运输主骨架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向海交通枢纽互联互通水平,已成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之一。
开放泊位,海港口岸持续升级。深秋时节的铁山港,气候宜人。正在码头组织调度的作业人员蔡世君在这里工作9年多了。聊起港口近5年的变化,他十分感慨:“2017年,铁山港作业区还没有场桥。现在,新增了8台场桥、10台门机,还启用RTG自动化远控、智能闸口、智慧安防等系统,港口发展越来越好。”
2017年6月,交通运输部印发《关于广西北海港口岸扩大对国际航行船舶开放的公告》,北海港口岸开放发展进入新阶段。北海港的开放泊位从2017年的10个发展至现在的18个。其中,铁山港作业区拥有6个15万吨级泊位。
北部湾港北海码头有限公司集装箱发展公司经理助理龙起智,指着铁山港区5号、6号泊位后方的大型堆场说:“这里占地面积38万平方米,一次性可容纳约1.3万个集装箱。而5年前,这还是一片沙地。”
货物通过能力快速提升的同时,“智慧港口”建设稳步推进。借助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物联网,北海港区探索集装箱运输无人化、作业流程可视化、港口生产智能化和信息化,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助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依托口岸开放和硬件建设,北海港区集装箱航线日益加密,形成了“北海港—钦州港—世界各地”“北海港—香港—世界各地”的外贸航线,“北海港—钦州港—国内各港”内贸航线也常态化开行。
据统计,2017~2021年,北海码头年货物吞吐量从2336.06万吨增长至3330.18万吨,5年间增幅达42.56%。其中,集装箱吞吐量从23.88万标箱增长至61.38万标箱,5年间增幅达157.04%。
打通“动脉”,交通网络立体联动。就在5年前,北海连通市区和铁山港区的交通,还仅由一条较为老旧的一级公路相联。高速公路,只有过境的兰州至海口高速和玉林至铁山港高速。
近年来,北海已建成贵港至合浦高速公路、松旺至铁山港东岸高速公路、向海大道,开工建设兰州至海口高速钦州至北海段改扩建工程、大风江大桥、廉州湾大道,打通了多条支撑向海经济发展的交通大动脉。
长度为44.82公里的向海大道,将北海市区和北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北海高新区福成产业园、北海海洋科技产业园区、南珠新城、铁山港临海工业区连为一体,有力促进产城融合。
“公司的出口货物,从综合保税区经向海大道抵达铁山港码头,行程比以往压缩了40分钟,运输效率大幅提升。”北海琛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表示。
北海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北海市的公路总里程已从2017年的2916公里增加至3871公里;铁路通车总里程增至112.97公里,高铁动车可通达区内外80个市、县,可直达长沙、广州、深圳、北京、石家庄、昆明、成都、重庆、贵阳等区外城市,实现周边省(市)直达全覆盖。钦北防三市经济圈实现1小时内通达,北海逐步由交通端点向区域性陆运交通枢纽转变。
海铁联运,实现了陆海交通体系的无缝衔接。2020年4月16日,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正式通车,打通了海铁联运的“最后一公里”。2021年11月1日,玉林至铁山港铁路、铁山港进港专用线同步进入电气化运营阶段,运输能力进一步提升。
“现在,铁山港进港铁路专用线日发送列车能力已达10列。”广西沿海铁路公司铁山港站站长谢德华说,海铁联运进一步畅通,每装一列车可压缩6小时,一年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约8000万元。2021年,铁山港站货物运量396万吨,为2017年的7.78倍。
优化服务,降低企业通关成本。着眼服务向海经济发展,北海不断优化口岸通关机制,建设“一站式业务大厅”,整合财务、港务港建费代收、进出口业务办理、客服受理等功能,并优化港口作业流程,推行全程电子化通关模式,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稳步提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北海海关推广“提前申报”和进口货物“两步申报”模式,推行“抵港直装”“船边直提”新举措,助力缩减物流周转时间。“我们采取了简化进出区管理、先出区后报关等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北海海关副关长宋京芸说。
北海市商务局副局长蒋永辉说,2021年北海港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比2017年缩短98.82小时,出口整体通关由2017年的18.2小时压缩到约0.67小时。与此同时,北海积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异地办理,跨省通办事项数占比75.57%,同城通办事项数占比89.07%,全区通办事项数占比86.81%。
2021年12月7日拍摄的西村港跨海大桥合龙现场。当日,位于广西北海市的西村港跨海大桥顺利合龙,为2022年达到通车条件奠定基础 曹祎铭摄 / 本刊
【唱响海洋产业新歌】
北海市海岸线长达668.98公里,优良天然港湾众多。过去,许多群众靠捕捞为生,渔业资源衰退等问题逐渐显现,近海生态环境一度受到影响。
2017年以来,北海持续加大海洋生态修复投入,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带动,以珍珠产业、深海养殖、水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全面振兴南珠产业。有着“南珠之乡”之称的北海,珍珠采集历史悠久。产自合浦的南珠,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品。
2017年以来,北海市将南珠产业纳入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关于加快振兴南珠产业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从项目、用海、资金、保险、科技服务等方面扶持南珠生产企业发展。
北海涠洲岛南珠养殖基地培育的新品种珠贝取得新突破,全年产量424.8公斤。涠洲南珠养殖基地负责人黄世武说:“我们的基地现有养殖面积1001亩,出产的珍珠颗粒大、光泽好、珠层厚。”
根据北海市海洋局提供的数据,北海从全产业链谋划推进南珠振兴,已创建南珠标准化生产养殖示范基地13个,南珠养殖面积超万亩,年产量1000公斤左右。
打造生态“蓝色粮仓”。今年50岁的金朝焕,原来靠出海捕鱼为生。他响应政府号召自愿减船转产,2013年2月成立北海金不换水产有限公司,近年来事业逐渐发展壮大。
他的公司与广西大学合作,将陆基工厂化养殖与深水网箱养殖相结合,在工厂车间内培育军曹鱼、东星斑、圆头鲷、珍珠斑、红鱼等鱼类品种,长到一定规格后,再将它们转移到外海深水网箱继续养殖。金朝焕告诉记者,公司的深水网箱年产量达700多吨,底播养殖贝类产量2000多吨。
北海在逐渐减少海洋捕捞量的同时,积极引导渔民调整优化养殖结构,发展近海立体综合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做强深水网箱养殖,向深海要效益。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北海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7%,新增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海域3.4万亩,获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2个。
科技赋能海洋牧场。在北海市部分海域,一排排人工鱼礁格外引人关注。目前,北海共有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其中,北海银滩南部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投放人工鱼礁2776座共12.3万空立方米。
专家评估认为,海洋牧场示范区对于增殖渔业资源、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的应用效果超出预期。
北海市鮪丰水产有限公司与广西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多家科研单位、院校合作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重点突破主导品种健康高效养殖等重大关键技术,创建适合当地的养殖模式和标准化生产管理技术体系,加强品种培育关键环节研究。
科技赋能的背后,是高端人才的支撑。过去5年,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清华大学海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内知名的涉海科研机构入驻北海,广西1/2以上的涉海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汇聚北海,形成了超过6万人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向海“产业林”长出新集群】
向海经济,是陆域经济实现向海延伸、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5年来,北海持续发挥沿海、沿边、靠近东盟等区位优势,充分利用通道、枢纽重要作用,推动临港大工业、新经济、文化旅游等产业“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
汇聚临港产业集群。智能电视机车间内,一片片液晶屏在全自动化生产线上有序组装;新项目建设工地上,塔吊间焊花飞溅、机器轰鸣。惠科电子北海产业新城一片火热景象。
“2019年,我们扩大投资建设产业新城,去年已完成产值231亿元。”惠科云桂区域有关负责人钟丽萍说,公司年产智能电视机超过1000万台,产品远销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依托惠科电子项目,北海已引入产业链配套企业超过30家,产业集群项目带动效果明显。
近年来,北海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吸引许多行业巨头纷纷进驻。目前,北海市向海产业中,仅工业就初步形成了绿色化工、电子信息、高端玻璃及光伏材料、新材料及高端设备制造、高端造纸、能源等六大集群,项目总投资达5600亿元。
发展向海经济,需要在机制上探路创新。为提高产业集群的培育效率,北海成立了重大项目落地攻坚行动指挥部,全面推行项目库建设“库长制”。“库长”在项目签约、建设及后续运营中实行全流程跟进服务。
在细致周到的专项服务支持下,一批重大项目如雨后春笋般铺开。“项目建设过程中,‘库长’帮我们跑手续,生产线很快就投产了。”信义玻璃(广西)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矿说,公司下一步计划在北海投资上百亿元打造信义玻璃产业园。
以海引陆一体发展。2019年,广西太阳纸业有限公司在北海投资建设林浆纸一体化项目,并于去年12月投产,今年1~7月已实现产值69.7亿元。
太阳纸业副总经理李刚说,公司在东南亚投资林地,进驻北海后将进一步与老挝基地协同发展,形成全球领先、从原料到消费终端产品的高端造纸全产业链集群。
北海与内陆城市玉林联合建港,加速建设龙潭产业园,70万吨锂电新能源材料一体化产业基地、柳钢中金500万吨不锈钢基地等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
北海市发改委主任曾玲介绍,依托面向东盟的北部湾城市群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战略,北海进一步发挥区位、资源优势,与玉林等内陆城市共同推动“飞地经济”合作模式,积极打造向海“园中园”“共建园”,促进以海引陆、陆海统筹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
向海旅游持续升级。夜幕降临,停泊在海滨的“首港号”帆船被华灯点亮。古装打扮的市民来来往往,装扮奇异的各国商人穿行其间,海港里舟楫往来。
北海拥有得天独厚的滨海旅游资源和生态优势。位于合浦的海丝首港景区,是北海市打造的全景交互式景区。以近景戏剧的方式,演绎着2000多年前合浦古港的繁华景象。景区负责人熊晶绮说,景区开业后迎来八方游客,仅2022年上半年就已累计接待游客约15万人次。
北海银滩碧波荡漾,风光怡人。近年来,北海投资约27亿元对银滩进行改造提升,涵盖生态修复、景点景区提升改造、旅游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等多个板块,推动银滩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升级。2017年,银滩景区接待游客318.79万人次。2021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游客仍达732.71万人次。
北海市旅游文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才能介绍,5年多来,北海投资1000多亿元推进10余个重大文旅项目。北海银基水世界、海丝首港、北部湾国际邮轮母港、国际旅游康乐港等成为旅游新亮点,侨港小镇、合浦月饼小镇、高德古镇、海上丝路文化遗址公园等特色景点精彩纷呈,成为北海旅游新名片。
新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北海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注重培育新动能,陆续出台文件鼓励发展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吸引京东云、天下秀、忽米网等一批头部企业落户北海。”北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程师陆骁君介绍,目前北海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已占全自治区的一半以上。
截至目前,北海市累计引进高端服务业企业576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507亿元、增长59.9%;向海现代金融产业城累计引进企业超过800家,2021年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
“北海的一、二、三产结构,已从2017年的18∶42∶40优化为2021年的15∶42∶43。”曾玲表示,新经济有望在未来两三年内发展成为千亿元产业。
向海经济的异军突起,扭转了公众对于北海“旅游城市”的印象。全市工业投资在前两年分别增长60.3%、55.1%的基础上,今年前三季度保持同比增长31%的高速度。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迈上新征程的北海,正在“大力发展向海经济”方向引领下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全力写好海上丝路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