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王 娟】近日,由奥地利、捷克、德国、拉脱维亚、波兰等国共同申报的“木筏漂流”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木筏漂流起源于中世纪,当时木筏被用来运输木材、货物和人员。在过去,筏工们经常在木筏上共同生活和工作数周,一个共享制作和驾驭木筏知识、技术和价值观的社区由此诞生。如今,木筏漂流向不同年龄、性别、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从业者开放,人们定期开展生动有趣的经验分享,通过口头交流、实地观察、亲身参与等形式,持续丰富着这项跨越国境的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
世代传承的“艺术”
木筏漂流(如上图),是指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选择木材,将其运到河道边并连接起来形成木筏,最后通过水路把木材运往各地。木筏漂流几乎能够在狭窄的溪流到宽阔的大河等所有类型的水域实现。团队合作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筏工们相互配合,才能将粗重的树干绑成木筏,并驾驭其行驶在河道中。
中世纪至20世纪下半叶,木筏漂流在欧洲经历了全盛时期,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欧洲大陆经济发展史。在德国,最后一次商业用途的漂流是在20世纪80年代,但是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
对于职业筏工来说,捆扎木筏本身更像一门艺术。过去没有我们今天使用的尼龙绳,钢索又非常昂贵,因此人们将细小的云杉树枝在炉中加热和晾干,建造木筏之前再放入水中浸泡和软化,以便这些木质“绳索”能够弯曲和捆扎木材,使做好的木筏足够坚固和稳定。
德国有专门的漂流协会
早年间,筏工们的职业和技术在家族中世代相传,现在在德国一些地方仍然产生着影响。在德国有专门的“漂流协会”和大大小小的“漂流俱乐部”,漂流者之间有一种强烈的集体意识,他们因共同爱好走到一起,交流和分享彼此的知识和经验,旨在将这项古老的手艺延续下去。
自从商业性的木筏漂流活动退出历史舞台后,今天的漂流活动几乎都以旅游和节庆为目的,并且在近年越来越受欢迎。
德国各地的漂流俱乐部经常前往学校和幼儿园,将这种文化遗产介绍给孩子们,让他们了解木材作为原材料的重要性以及木材运输和贸易的历史,明白木筏漂流是如何在几个世纪以来改变和塑造着人们的生活方式。通过举办有趣的活动吸引年轻人在未来从事“筏工”相关工作,学习和传承扎筏工艺和漂流技术。
现代筏工很投入
图林根州的乌尔施泰特小镇紧邻萨勒河,有着木筏漂流的传统,早在1874年就成立了漂流协会。但由于铁路网络的扩建使得货物运输转向陆路,木筏漂流和筏工几乎消失了。直到上世纪80年代,当地要举行一次大型民俗节,邀请老筏工们建造一些在萨勒河上航行的长木筏,这才使得这项旧传统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里。
筏工米歇尔∙格鲁纳特是乌尔施泰特漂流协会里最年轻的成员,从幼年时就对这项活动充满了热爱。他参与了多次电视节目和电影的拍摄,已是当地的名人,女儿的洗礼都是在木筏上举办的,亲朋好友乘坐木筏共同见证了这一特殊仪式。他致力于拓展公共关系和与年轻人交流,比如,在当地小学举办“年轻的萨勒河漂流者”研讨会,在乌尔施泰特协会中专门成立了由10名男孩女孩组成的小组,带领他们制定年度计划,并自制木筏进行漂流。
乌尔施泰特漂流协会的日常工作丰富多彩,户外实践尤其受欢迎:砍伐木材、剥树皮、把原木带到河边、捆绑建造木筏等。自2000年以来,当地还建立了图林根州第一个漂流博物馆,展示萨勒河木筏漂流的历史和筏工的日常工作,漂流协会负责博物馆的运营,不断设计和更新展览,协会成员作为志愿者从事导览工作。
每两年举行一届的“乌尔施泰特漂流节”也是一大亮点。在节庆两周前,人们在距离小镇6公里的地方开始建造4个约3米宽、16米长、由10根木头组成的长木筏。
在漂流节当天,漂流协会成员驾驶木筏沿河道一路漂流,背包里带着斧头和绳索。他们一路挺进,最后到达活动举办地,受到早已等候在现场的成千上万游客的迎接和欢呼。
在乐队的歌舞和演奏中,协会的新成员还要经历“滚桶洗礼”:他们站在旧木桶上保持平衡,由两个老成员抬着木桶穿过整个舞台,最后老成员再用水将新成员从前到后打湿。此外,筏工间的锯木比赛也是漂流节的传统仪式。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