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炮龙节:人龙共舞 龙炮共欢

旅游|来源:广西日报2023-02-07 10:30:52|网络编辑:夏汝

黎学锐  黎 炼

正月十一,因疫情停办3年之久的宾阳炮龙节再度举办。当天晚上,70条形态各异的“巨龙”在宾阳县宾州镇、黎塘镇的大街小巷上昂首起舞,一条条狂舞的炮龙、一道道耀眼的炮光、一声声响亮的炮声以及弥漫着的烟火,人们熟悉的“最美人间烟火气”又回来了!

宾阳炮龙节据传源于北宋,盛行于宾阳县境,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办,主要包含舞炮龙、游彩架、办灯会等活动,其中舞炮龙是最核心的内容。2008年,宾阳炮龙节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宾阳民间,关于炮龙节的起源,有吃“灯酒”、驱瘟除疫等说法。“灯酒”原叫“丁酒”,宾阳许多地方在农历正月十一都有吃“灯酒”的习俗。这一天,一年来喜得贵子的人家都会买酒买肉宴请周边父老乡亲吃“灯酒”,寓意添丁兴旺、宗族繁盛等。今年炮龙节期间,在宾阳县城宾州镇的街巷里,依然可以看到许多店面在大门上贴有“十一灯酒,暂停营业”的告示。在旧时,灯酒宴吃罢,舞炮龙便开场。在人们看来,舞炮龙可以祛除晦气,带来吉祥,增强活力,蕴涵着人们祈求添丁兴旺、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因而,吃“灯酒”与舞炮龙逐渐形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鞭炮既能驱瘟除疫,也能增添喜庆。在正月里举办的宾阳炮龙节巧妙地将舞龙习俗和鞭炮习俗结合起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驱瘟除疫、祈福纳吉,通过舞龙和燃放鞭炮来共同烘托热烈气氛,以迎接红红火火、平平安安的新一年。除此之外,宾阳炮龙节的起源还有四龙拜祖、卢氏传入、狄青战昆仑关等其他说法。

宾阳炮龙节最大的特点是人、龙、炮三者之间的相通相融。首先,是舞龙人与龙共舞共融。舞炮龙讲究的是人龙合一,人赋龙形,龙赋人神。舞龙人往往都会赤膊上阵,汗流浃背,彰显出勇者的威猛和刚健,任凭炮火在身上狂轰滥炸也绝不退缩,任何时候都要确保龙头不落地。其次,是炮与龙的共鸣狂欢。舞炮龙有“炮声不停,龙舞不止”的说法,鞭炮的闪光与炸声可以增强龙的雄伟气势和生动姿态,因此鞭炮越多越响,龙就越舞越猛,场面就越惊险刺激。最后,围观民众与龙之间的互动互融,使场面蔚为壮观。

炮龙节也被誉为当地的狂欢节,已经成为当地文化品牌。这些年,逐渐从一个地方性节庆成长为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性节庆。如何在知名度已经打响的基础上,更好地推动宾阳炮龙节的发展,让它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地或许可从几个方面进行推进。

其一,推动炮龙进基层、进社区等,在社会广泛推广、普及宾阳炮龙优秀传统文化,让民众共享炮龙文化发展成果。今年的炮龙节,街巷里面家家户户的年轻人基本都参与了本街道的舞龙活动。街巷的其他居民则通过炸龙、钻龙肚、扯龙须、抢龙珠等形式参与其中。这说明近年来宾阳县在培养炮龙人才以及让炮龙更好地满足当地老百姓美好生活需要方面措施得当,取得了良好成果,应该继续坚持。

其二,对宾阳炮龙节进行合理开发利用,积极打造炮龙文化产业链。虽然每年的炮龙节都热闹非凡,人流量很大,但是宾阳当地却少有与炮龙节相关的文创产品在售卖。因此需将炮龙元素与时尚艺术、创意设计、生活美学等对接,借助新理念、新手段、新技术,开发出新的文创产品,进而打造以炮龙文化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从而推动宾阳炮龙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其三,推动宾阳炮龙“走出去”进行交流与合作。近年来,宾阳炮龙曾前往广东、甘肃、台湾等多个省份以及新加坡等东盟国家进行展演交流,有力地推动了宾阳炮龙文化与各地龙狮文化在传统技艺创新、扎制工艺升级、文化品牌打造等方面的经验分享、互鉴与合作。未来宾阳炮龙更应该积极“走出去”,继续深化与世界各地龙狮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中华炮龙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