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北海一批具有高经济附加值的海水养殖种苗在艰难中“破阵”而出,成功实现人工规模化育苗和技术自主可控,开启了海水养殖的“财富密码”。据统计,2022年北海培育海产种苗约70亿尾,带动产值150亿元。
在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青蟹养殖户杨健正在喂养青蟹,这批青蟹个头大,品质佳,除去几千元的蟹苗和其他成本外,杨健8亩青蟹可以赚到十万元。
杨健:“大概现在目前的话基本上都在七八两以上。”
记者:“上市的时候能达到?”
杨健:“达到一斤左右,(母)150(元)左右,公的可能120这样子。”
杨建的青蟹种苗来自广西海洋研究所的青蟹育苗车间。据估计,目前广西青蟹养殖面积约6万亩,养殖年产量近6千吨。育苗车间年产1000万只优质青蟹苗的能力,让广西的青蟹养殖实现了“种苗自由”。凭借青蟹种业,广西海洋研究所2022年成为了国家水产种业阵型企业中32家破难题阵型企业之一。除了青蟹苗,广西海洋研究所还培育出了十多个具有北部湾特色、经济价值高的海产种苗。
然而,种苗培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的事情,有时候甚至需要数十年的投入,但一旦取得成功,就相当于掌握了“财富密码”。
广西海洋研究所副所长陈瑞芳:“我们单位基本上每年在研发这一块的投入都是在三五百万,我们投入到社会的种苗基本上每年能带来社会产值基本都是超过十亿的。”
沙虫,又名方格星虫,是北部湾特色的海产品,具有极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北海沙虫是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曾经面临过天然种苗枯竭的问题。
广西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邹杰:“天然苗你不停地挖,自然肯定就会减少,那你后面拿什么养,所以我们就培育一下这个人工苗来弥补天然苗。”
广西海洋研究所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能够进行规模化人工繁育沙虫幼苗的科研机构。沙虫人工育苗必须克服生长“变态”过程中存活率低以及大规模量产的难题。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就着手研究沙虫人工育苗技术,但由于技术难度太大,加上缺乏经费,项目几乎被放弃。
广西海洋研究所生产部部长彭婧:“基本是24小时不睡觉,就守在那池子边上不停地看,看它在每时每刻是什么样一个状态。很多人都想放弃,放弃完后另外的技术人员又捡来再做一下。”
2004年,广西海洋研究所首次在国际上突破了沙虫人工育苗技术难关,然后再用3年时间解决了规模化育苗难题。目前,北海沙虫人工育苗每年数量已达5千万条。
据了解,2022年,北海人工育苗约为70亿尾,带动产值150亿元。经过多年的技术研究,一批优质养殖种苗培育技术实现了自主可控。
北海市海洋局渔业管理科副科长高兵兵:“种苗培育对我们水产养殖的安全和提升水产品质量至关重要,今后,我们的目标就是发展更多‘破阵’型的企业和技术,在水产种苗领域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和种苗自由。”(记者 甘智锐 通讯员 庞福林 符海涛 冯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