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视野 殡葬教育亟须改革
清明被“围观”后冷思考
刚刚过去的清明节,殡葬业不出意外地再次被网络围观:00后守墓人、遗体化妆师、殡仪服务员、入殓师……不断出现在新闻头条和社交网络热搜榜上。
“我们的专业叫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下面设有防腐整容方向,结果报名的学生可能70%都选择防腐整容,对殡仪服务、殡仪设备、陵园等并不了解。”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沈宏格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表示,近年,在经历一年一度的清明被“围观”后,殡葬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在努力纠偏:殡葬不是只有“防腐整容”,技术的背后更多的是人文需求,“殡葬本身是一种文化活动”。
热度过后,多位专家学者对殡葬教育和行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冷思考”。社会关注为殡葬业发展增添了动力,也产生一些有待澄清的误解,特别是对计划选择殡葬专业的学生们,需要让他们正确认识殡葬行业和人才培养方案。
殡葬行业不该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
在公众眼里,殡葬行业经历了不被社会大众接受、从业人员被异样看待,到打破封建迷信认知、逐渐被理解尊重的过程。
近年,网络信息中关于殡葬行业迷信的内容少了,有关殡葬行业“高薪招工”“待遇超高”的谣言多了。
杨海波在2009年创办了“殡葬人才网”,是殡葬行业为数不多的求职招聘网站,帮助殡葬专业院校毕业生、有意向进入殡葬行业的求职者寻找对口工作。他经常接到求职电话,对方询问“招不招扛尸体的或是守夜人”,“那种一天8000元、1000元的岗位”。
“这是殡葬行业被误解最多的。”杨海波说,他进入殡葬行业,回答最多的问题是,“殡葬行业的工资是不是很高?”
很多人一提到这些“与死人打交道的工作”,都觉得从业者会有很高的待遇。很多学生也相信“因感觉上的神秘和危险能拿到高薪”,但“这不现实,也没有这样的岗位”。
事实上,据杨海波观察,殡葬师的月平均工资水平在5000-8000元之间。今年登上热搜的“00后遗体化妆师”何沁玲,毕业于武汉民政职业学院,现在在天津殡仪服务中心工作,日常工作为接待逝者家属、给逝者穿衣、沐浴及化妆。据她介绍,每月工资在4000-5000元。
“自己挺喜欢这份工作的,希望能让逝者漂漂亮亮地走。”何沁玲说,给逝者用的化妆品是从网上购买的粉底、眼线笔、眼影、遮瑕等,与为生者化妆类似。
杨海波发现,大约从10年前开始,进入殡葬业的学生,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那之前的学生比较务实、为了生计,后来的学生家里条件普遍比较好,更多出于兴趣。
从殡葬教育角度看,社会关注的积极效应已经显现。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院长、民政部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振锋说,今年的自主招生考试中,报考殡葬专业的学生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
“00后从事遗体防腐整容师、公墓管理员等殡葬工作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他介绍,对殡葬行业的正面、准确、积极的宣传和关注十分重要,否则将会使本就有负面印象的行业更加陷入发展困境。
为让新生了解和认知行业,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在学生刚入校时即开展入学教育,通过到殡葬服务机构参观体验、观看殡葬题材影片、教师和行业技术能手宣讲等了解真实的行业。
从入学到毕业参加工作,这里的学生们要经历“三部曲”。
大一期间,学生们参加认知实习、清明志愿服务活动;大二,学生们要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清明实习,主要是到各地殡仪馆、墓园等殡葬服务机构;大三期间,学生要参加为期一年的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为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社会的关注可以让人们更多、更深地了解殡葬,去除因为不了解、不理解而产生负面印象。”何振锋表示,殡葬是重大民生福祉,相信通过更多关注会赢得更多支持,从业者也将因此获得更多的理解认同、更多的职业自信和职业获得感。
殡葬专业将有本科毕业生
长期以来,殡葬专业人才不足是影响殡葬行业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的重大瓶颈问题。何振锋说,从殡葬教育数量上看,全国现共有8所开办殡葬类专业的中、高职院校,每年总计培养殡葬专业人才千余人,无法满足殡葬行业发展和百姓高品质民生福祉的需求,这也导致我国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制约了殡葬行业的健康发展。
未来,殡葬专业将有本科毕业生。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职业教育拟招生专业设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22年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目录增补清单,“现代殡葬管理”专业位列其中,隶属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高职本科专业层次,学生毕业后将被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何振锋认为,此举是“现代殡葬职业教育的历史性突破和重要里程碑”,意味着我国现代殡葬教育创办近30年来,终于有了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实现了“中高本贯通”人才培养,一举改变殡葬专业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缺失的历史,补齐了殡葬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
民政部《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373个、职工8.7万人。其中,全国1774个殡仪馆,共有职工4.7万人。
“殡葬机构需求很多、缺口很大,人员供不上。”作为一直关注和服务殡葬行业招聘的从业者,杨海波认为,特别是做殡葬服务的企业,用人缺口最大。
2020年,何振锋曾经做过“新时代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专项课题,通过对全国15个省份30个地市的150家殡葬服务机构调研,发现殡葬行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顶层制度设计严重不足、人才队伍建设发展不平衡、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结构性矛盾突出、行业培训供给不足、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及专业相关度较低、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及工作压力较大等问题。
他建议,应进一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加快殡葬事业单位改革、加强殡葬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体系和推动殡葬教育快速发展。
“殡葬专业在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就是改革的重要举措。”何振锋认为,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举办的本科教育,不是专科层次学习时间的简单增加,不是专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照抄照搬,也不是专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修补补。
对殡葬本科职业教育,沈宏格感受最明显的是企业用人需求,除了一线岗位之外,还有大量的中层管理人员面临不足。
他解释,像管理专业的课程,在专科里面不可能作为一个主要的课程讲授,但是本科教育会更侧重。
殡葬是一个交叉学科,涵盖哲学、伦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宗教学、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内容。
“从目前来讲,殡葬专业本科层次的学生不会大批量招生。”沈宏格说,现代殡葬技术中展示出的文化内涵、人文情怀,“需要更高学历的、更高层次的人来做这些事。”
殡葬从业者心理健康亟待被关注
殡葬行业串联着生与死,刚进入行业的年轻人基本来自中职、高职院校,年龄普遍较小,当进入整日悲伤、压抑的工作环境,直面各种死亡,属于“心理创伤高危人群”。
何振锋研究发现,殡葬服务人员普遍心理压力较大。同时,绝大多数殡葬服务机构并没有员工减压措施。对于工作中的压力和紧张心理,接近八成的被访者表示主要是自我化解。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民政与社会治理学院副教授魏加登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谈到,近期一名已参加工作的学生,修复了“连家长都不敢看”的男童遗体,心理极为压抑,只能向曾经的老师寻求安慰。
对殡葬从业者的职业关怀、心理健康等方面,当前比较缺乏。魏加登说,现在学校开设了殡葬社工专业,但真正进入殡葬行业为从业者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心理咨询师比较少。
近年,一些地方殡仪机构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介入。三亚市殡葬管理服务中心邀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为中心全体职工开展殡葬从业人员心理培训活动,为“生命摆渡人”这一特殊群体调整情绪,缓解压力。
心理咨询师引导殡葬员工从心理学角度认识殡葬服务工作,引导职工“用阳光向上的心态面对生活,用积极豁达的心情面对工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殡葬服务工作”。
衡阳市殡仪馆邀请了临床心理科专家为员工传授减缓压力和确保心理健康的技巧,引导殡葬职工树立起职业自信,积极面对世俗压力,掌握排解心理压力的技巧。
何振锋建议,应该为临终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为丧亲者提供悲伤抚慰服务、为一线从业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服务、为公众开展心理咨询和生命教育服务。殡葬服务机构应建立“心理减压工作室”,为殡葬职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减压活动,加强对殡葬从业人员的职业关怀和心理健康疏导培训。
沈宏格认为,企业从管理制度方面也应该改变,“企业应该换一种思维,企业管理者服务好员工,员工服务好家属。”
而真正对殡葬行业从业者的职业关怀,来自社会对从业人员身份、工作的认同,“当你真正做到家属心里去了之后,家属对于我们从业人员还是比较认可的。”沈宏格说,随着物质生活丰富,人们对精神追求提升,未来殡葬从业者的工作内容和环境也会大为改观。
沈宏格认为,将来的殡葬行业更多是从个人的心灵和精神层面去做更大的文章,“将来殡仪馆、公墓,可能不再叫殡仪馆、公墓,都是‘生命文化园’”,从业人员从遗体的处理者变成生命的教育者、生命的关怀者、社会价值的传播者,做的是“生命文化事业”。(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陶思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