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耸的龙门吊、穿梭的施工车辆、新建的成排厂房、轰鸣的生产机械……构成了一幅炎炎夏日里的项目建设奋进图。近日,记者在北海工业发展的主战场铁山港区走访了部分在建项目,到处可见催人奋进的忙碌景象。
在广西蓝水海洋能源装备制造项目施工现场,正在进行外场土地硬化、厂房勘探与设备基础打桩作业。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去年引进到北海后12月开始动工建设,主要建设海上风电及海工装备,项目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30亿元。该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落地后,北海市各级政府部门积极响应、通力配合,第一时间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让企业少走弯路,真正做到了为企业排忧解难。目前,该项目正在稳步推进,预计2024年3月投产。
北海一道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3条生产线已于5月投产,另有2条生产线正在加快进行设备安装和调试。该公司负责人石军介绍,公司投资的项目是北海市首个大型光伏组件项目生产基地,项目一期4GW高效组件研发科创制造车间总长270米、宽232米,建设5条光伏组件生产线,预计6月全部投产,年产值约75亿元。
这些项目的如火如荼推进,离不开北海近年来发展积累的后劲。过去三年,北海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抗击疫情的同时抢抓机遇向前、爬坡过坎而上。记者从北海市工信局了解到,2020—2022年北海市工业投资平均增速46.2%,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跃升全区第二,对全区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达19.5%。与此同时,全市工业实力显著提升,绿色化工、电子信息、光伏材料、新材料、高端纸业、能源等六大工业产业集群不仅都有实实在在的大项目支撑,而且都有了相当的发展规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
“我们不断壮大的产业集群、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条,都是前几年持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的结果。”北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北海市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引进了一大批百亿元级重大工业项目,2022年六大主导产业合计完成产值2085.2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至85%以上。当前,北海市主导产业集聚效应凸显,正在加快打造风电产业,形成新的集群增长极。
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在加快做大工业规模的同时,北海市狠抓工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走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包括大力实施《北海市中小工业企业“壮大工程”三年(2021年—2023年)行动方案》,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梯级培育机制,推动一批发达地区“专精特新”企业或潜在“专精特新”企业总部落户北海。
位于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瞪羚企业广西新宇瑞霖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广西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医用制氧机生产企业,过去三年实现了产品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营收的持续增长。“疫情期间,我们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物流不畅、用工难等问题,北海市有关部门积极协调解决,还为我们提供了生产、科技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司目前正在北海高新区福成新区建设北海医用制氧设备生产项目,一号厂房现已投入使用,项目整体建成后预计年产制氧机20万套,年产值将达到3亿元。
成立于2021年的北海鸿昇玩具制造有限公司,位于合浦工业园区,主要生产迪士尼毛绒玩具制品,产品远销海外,年产值约1亿元。该公司总经理熊成告诉记者,疫情期间,公司认真配合政府部门疫情管控要求,生产几乎未受影响,此外还享受了房租减免等支持措施。
政策措施支持有力度,才能更好地应对疫情冲击。近年来,北海市制定工业企业扶持政策措施,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持续开展重大项目落地攻坚行动和服务企业攻坚行动,构建从项目策划到前期、开工建设、竣工投产的“全链条”管理,并发挥工业资金和专项债使用效益,为企业降本提质增效。特别是2022年以来,面对国内疫情形势,尤其是北海“7·12”疫情发生后,北海市推行“三色管理”打好保畅保供攻坚战,为企业持续生产、项目有序施工提供安全屏障,全力稳住了工业经济发展,获得国务院第九次大督查通报表扬。
“过去三年,疫情冲击之下,我们坚持抓招商、上项目、强产业、优服务,推动工业振兴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发展呈现出‘增速快、质量高、后劲足’的良好态势。”北海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北海市继续把工业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服务企业生产,统筹项目建设,1—4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2%,工业投资增长32.2%,位居全区第二,持续为全市工业稳增长筑牢根基。(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