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暑假玩网游家长宜“疏”不宜“禁”

国内新闻|来源:广州日报2023-07-14 10:40:08|网络编辑:刘婷

  暑假到了,最让家长们头疼的手机、平板“争夺战”又开始了。“早上看视频,晚上打游戏,还不如不让孩子放假。”家住广州市越秀区的家长张女士(化名)为此感到很苦恼。到了暑假,自己仍要上班,在读初二的儿子则常常自己在家,沉浸在网络中,一整天盯着屏幕,和同伴一起玩网络游戏。对此,老师提醒,在孩子沉浸于网络游戏时,家长应担起监护人责任,科学引导孩子在合理范围内玩电子游戏,做好陪伴与疏导,让孩子摆脱过度沉迷,避免假期生活“失衡”。

  反映:可多途径绕开“防沉迷系统”

  近日,在广州某小学,一位四年级的学生对记者表示,自己暑假里经常会玩《我的世界》,这是一款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沙盒游戏,在电脑和手机上均可进行。暑假来临之际,多家国内游戏厂商发布“暑期未成年人限玩日历”,表示未成年用户只能在7月1日至8月31日期间的每周五、六、日晚20点至21点之间登录体验游戏,其余时段皆为禁玩时段。

  此外,有游戏厂商表示针对冒用账号问题,率先加码采用人脸识别验证进行拦截,运用AI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判定疑似未成年用户账号,拒绝或未通过验证的用户将被纳入防沉迷监管。

  尽管如此,少数未成年人还是想方设法“钻漏洞”。刘洋(化名)是一名中职学校一年级学生,15岁的他“游戏年龄”已有7年。小学至今,他的游戏经验十分丰富,从网页单机小游戏到PC端、手机端网游,他尝试过不同类型的游戏,而现在他最常体验的,是“在峡谷中冲刺攻占水晶”。

  刘洋介绍,放假后,爸妈对他使用手机的管理较上学时宽松。周一至周五父母外出上班后,除了部分时间他自行外出上街舞兴趣班,其余时间都为自由支配。“看到游戏图标总是手痒,忍不住想打开”,刘洋说,自己之前悄悄用爸爸的身份证绑定了游戏账号,和他一起“守卫水晶”的同伴,大多也是使用了家中长辈的身份证注册账号,而目前自己尚未遇到过人脸识别的检测。

  高一学生李想(化名)暑期的娱乐活动之一,则是和同学约好去小区附近的游戏厅玩游戏机,“游戏厅里有PS4、Switch,可以玩很多游戏,平时上学我们不会来这里,只有放假了才来体验一下。”

  如何将长达两个月的假期安排得有趣、有料、有味,真正发挥“充电”功效?这个困惑总是等待着“更优解”。假期中,有家长给孩子安排暑期托管、兴趣班、夏令营、社区活动等多元活动,也有家长紧张于孩子的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广州日报特别策划推出“暑假充电站”系列专栏,记者深入探访,带来“暑期档”系列报道,为家长的“急难愁盼”带来专家妙招,为育儿的“鸡毛蒜皮”带来多元观点。本期专栏,记者带你聚焦暑假的“时间管理”,面对网络游戏,如何帮助孩子提升自控能力,把握假期娱乐、学习、生活之间的平衡。

  经验:网络游戏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这一代未成年人成长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与网络保持着紧密联系。网络游戏的新奇性、娱乐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契合青少年好玩、好奇心强、社交需求强的年龄特征,加之青少年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因此在接触网络游戏的过程中,他们较容易沉迷其中。

  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广受关注,游戏行业积极落实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长、充值消费额度等要求,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也取得显著效果。根据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发布的《2022中国游戏产业未成年人保护进展报告》,超七成未成年人每周游戏时长在3小时以内。

  “游戏年龄”长达13年的小温(化名)已从大学毕业三年。在他看来,适度地玩网络游戏能够起到娱乐、放松与情绪释放的作用,玩游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

  “刚开始玩游戏是因为某款游戏在同学之间风靡,大家在班里交流‘加好友’,我很想融入进去。”小温介绍,因社交需求刚开始接触游戏时,他放学回家便会立即奔向电脑,一头扎进虚拟世界,那段时间成绩明显下降,甚至曾尝试用网络游戏“逃避”现实中学习成绩下降带来的失落感,但在中考失利上了一所不合心意的高中后,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加强自我约束。

  “中小学生缺乏思考和自制力,但当我们有了目标追求,就会经常提醒自己不要长时间‘泡’在虚拟世界,要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小温表示,他也从过往游戏经历中汲取了很多知识,例如部分网游拥有庞大丰富的“剧情和世界观”,作为中文系学生,他从中获取了很多文学灵感。同时,小温观察到,如今家长担心的,除了手机网络游戏,更有孩子对各类短视频的沉迷。要引导孩子合理“畅游”网络,家长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支招: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以身作则科学引导

  不可否认的是,适度地玩网络游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如若不加以引导,游戏也很容易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

  在越秀区雅荷塘小学副校长徐凤娆看来,不能把电子游戏“视为洪水猛兽一刀切”。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难不接触到电子游戏。家长首要任务是平衡孩子和电子游戏的关系,科学引导孩子在合理范围内玩电子游戏,做好时间管理,学会自律。例如提前约定游戏时间,时间一到就要停止。

  同时,家长要思考孩子沉迷游戏的原因,不能单纯责怪孩子无心向学,而要考虑到他们玩游戏的心理需求。“孩子本性活泼好动,有倾诉欲,需要有效陪伴,有时家长做不到。但很多游戏中的升级和互动机制,可以满足孩子的分享欲、成功欲等心理需求,因此他们容易沉迷游戏。如果家长了解这些心理需求,做好心理疏导,可以避免孩子沉迷游戏。”徐凤娆说道。

  徐凤娆强调,家长应在行动上多做榜样,让孩子了解沉迷电子游戏的不良后果,及时“悬崖勒马”。也可以与孩子进行有效的和充满爱的互动和陪伴,例如饭后散步、周末去户外运动,让孩子感受到除了电子游戏外,原来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获得快乐。“不用整日面对冰冷的机器,而是和有血有肉的人进行互动。”

  广州市第三中学德育处副主任吴逸新同样呼吁家长做好榜样,在家时能做到放下手机,做一些真正能增进亲子关系的活动。他介绍,很多家长普遍反映,假期对孩子的手机管控处于“失控”状态。吴逸新提醒,个别学生也许会利用漏洞,用家长的身份证登录游戏,家长可及时检查,看身份证是否捆绑了一些网络游戏账号。

  如何让网络游戏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缀或亮点,让真正对游戏有兴趣的孩子,在游戏这一领域拓展知识、爱好、创造力?吴逸新介绍,广州三中有信息学奥赛队,学校会选拔一些有此类特长的学生入队。而另一些不擅长编程,只是玩游戏很厉害的学生,班主任则会给予特别关注,学校和社区、家长联动,通过街道社工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和网络,并适时将学生带出户外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三中正在推进与大学的电竞专业合作,计划于下学期带学生前往大学的电竞专业参观,让他们全方位了解电竞专业,打破认知误区,“不要认为电竞专业就是一天到晚都在打游戏,实际上还要学习很多理论和专业性知识。此外,也让学生了解到电竞对身体素质有很高要求,容易造成眼睛、颈椎等方面的劳损。”

  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整体而言,这需要政府、学校、平台、家庭多方协同合力,织牢保护网。从家长角度而言,比起指责孩子“天天就知道玩游戏”甚至一刀切地禁止,家长更应该以“不扫兴父母”的姿态,积极提供引导,提高孩子对网游的科学认知,也学会把握学习、娱乐及日常生活的平衡点,在虚拟网络和现实生活中都能享受其鲜活多彩一面。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林欣潼、魏丽娜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