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从洪水中抱出500个档案袋

国内新闻|来源:北京日报2023-08-07 10:15:40|网络编辑:夏汝

  记者 李祺瑶

  “经历了140年一遇的暴雨,蹚过了1米深的积水,救出了全部数字资料,保护了重要的出土文物、图纸拓片,抱出了大概500个档案袋……”昨天凌晨2时30分,王晶暂时放下手头的修复工作,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照片里,泡过水的档案资料铺满地板,微微卷曲、泛黄的纸面上,文物图片和文字依旧清晰。

  过去的7个日夜里,这位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琉璃河考古工作站站长,和她的考古队员们经历了一场与汛情的“赛跑”——受连续多日的强降雨影响,房山区大石河河水倒灌,造成琉璃河遗址考古工作站和发掘区均被淹没。暴雨中,这群考古人不知疲倦,争分夺秒地开展文物抢险工作,全力守护遗址文物的安全。

  回忆起这场“赛跑”前的情景,王晶仍历历在目。7月31日凌晨,房山区部署辖域内受灾村镇所有人员撤离。接到通知后,王晶立即组织队员排查考古工作站安全隐患。当天下午,大石河的行洪范围经过琉璃河遗址,洪水逐渐漫上考古工作站,办公室、宿舍、文物库房相继被冲刷……积水和淤泥中,队员们不顾个人安危,抢救考古资料和历史档案,将站内出土文物、仪器设备等重要物品及时转移到安全位置。

  为配合属地防汛工作,一批队员必须先完成撤离,王晶则带领两名队员坚守工作站,直至撤离最后一刻。

  深夜,辗转抵达安置点后,王晶和队员们顾不上休息,便清点起“家产”——

  “幸好我们开展了档案电子化,网络储存器里的全部资料都保住了。”

  “刚提取出来的文物也都没有发现损失。”

  “发掘记录、工作日志……糟了!还有三箱重要资料在档案室五节柜的下层!”

  ……

  积水越来越深,队员们的心情越来越焦急,恨不得飞奔回工作站,再搬一箱资料、再救一件文物。

  8月1日一早,王晶和队员安妮娜肩并肩,互相搀扶着涉水返回工作站。“当时,我们都不知道站里的积水有多深。”王晶说,走进工作站,两人蹚着深度及腰的积水,仔细清点重要出土文物及资料受灾情况,又转移出几箱资料、抢救出一批设备,“我们赶紧把泡了水的资料抢捞出来,抓紧清理、晾晒,研究复原方案。”

  随着降雨逐渐减弱,水势基本稳定,王晶又带领队员勘察了琉璃河遗址的3个发掘地点,加强受灾点位支护,设立警戒提示标志,最大限度保障遗址及周边人员安全。

  连日来,考古队员们各司其职,投入到文物抢险和灾后复原工作中。在大家的接续努力下,考古工作站安防、消杀、清淤等各方面灾后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琉璃河遗址的重要出土文物和考古资料已安全“获救”。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