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
广西厚植生态环境优势 持续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
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厚植生态环境优势,奋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广西。多年来,广西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保持全国前列,八桂大地海陆各美其美、万物竞生,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持续筑牢。
位于广西合浦县的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首批5个海洋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三年来完成红树林造林89.14公顷,修复红树林112公顷。随着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的全面提升,这里也成为了许多海洋生物的保育场和繁衍基地,候鸟迁徙的安全通道及重要栖息地。截至目前,保护区监测记录到的鸟类达245种,约占广西鸟类种类总数的34.79%。山口红树林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高级工程师韦江玲:“我们持续开展红树林生态系统监测工作,每天都会到红树林保护区开展巡护工作,完成红树林鸟类、土壤、水质、沉积物、外来物种入侵胁迫因素等指标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红树林生态系统呈健康状态。”
广西把红树林资源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和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强化红树林资源保护考核考评;建设广西红树林监测与管理平台,健全管理机构和配备巡护人员,实施网格化巡护;强化资源用途管制,严厉打击破坏湿地和红树林违法违规行为。2020年以来,共获得中央投资约5亿元支持红树林湿地保护修复工作,全区累计营造红树林622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1639公顷。目前,广西已建成各级各类红树林自然保护地10处,红树林面积达9617.45公顷,面积居全国第二。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黄政康:“下一步,我区将红树林保护管理等纳入林长制考核指标,加强部门协同和资金统筹,全力推进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力争2025年前高质量完成红树林保护修复任务。”
近年来,桂林市强化科技支撑,落实“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行动。广大科研人员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水生态保护、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
在桂林漓江之畔的冠岩景区一座石山的“山地岩生多彩植物景观配置示范”项目点,岩壁上多种植物点缀其间,与山体融为一体。不过,峭壁上的植物都是人工栽种上去的。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黄莹:“为什么一直强调用乡土植物,一个是有我们自己的特色,还有就是容易管护,病虫害少,达到比较粗放管理,生物多样性不受外来植物侵害的目的。”
受制于岩溶水文地质和构造条件,桂林市临桂区的会仙湿地水量和水质曾面临严峻问题。为此,专题组通过实施八仙湖蓄水工程和睦洞湖地表蓄水工程,有效调控了水资源,让会仙湿地再现勃勃生机。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岩溶水资源室副主任黄奇波:“原来八仙湖到了10月份基本上都会见底的。它的枯水期原来是三个月,现在枯水期变成一个月。睦洞湖的水也是在枯水期期间保持得很好,水更多,流得更慢,保持得更久。”
桂林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曹方明:“下一步,推动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实施。聚焦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等技术问题,力争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保护模式,以科技力量助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近年来,崇左市以林长制为抓手,持续加强白头叶猴保护管理,2023年“崇左白头叶猴保护”获评生态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秀案例。
每天清晨,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板利片区的工作人员都要来到保护区观测白头叶猴的活动规律,巡查是否有人乱砍滥伐林木或者盗猎。管理员梁志章:“依托市、县、乡、村四级林长管理体系,通过建立集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红外相机、无人机等一体化监测体系,强化监测路线、疫源疫病监测站建设,不断健全白头叶猴监测体系,全天候对猴群及其它动植物资源进行动态监测,提高日常监测效率。”
目前,崇左市将白头叶猴保护区纳入林长管理区域,加强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恢复白头叶猴栖息地700多亩,建成野生动物饮水源5个、食源植物园1个,扩大生态容量,逐步修复生态系统,为白头叶猴保护筑牢根基。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主任农登攀:“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的工程修复白头叶猴栖息地,提高它的生存质量。”
近年来,白头叶猴种群数量持续性增长,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300多只增长到现在的157群1400多只。
记者 黄婉 董杰 华英平 通讯员 韦朝杰 莫云芳 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