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隐私,理性对待“最熟悉的陌生人”

国内新闻|来源:文汇报2023-09-05 10:02:32|网络编辑:刘婷

  一杯酱香拿铁“承包”了昨天的微信朋友圈。许久没露面的朋友们也开始晒图评论,调侃茅台与咖啡的奇妙组合——这引来更多人感慨:朋友圈好像回来了。

  这两天,“为什么好多人都消失在朋友圈了”成为社交平台上的热聊话题,还曾冲上热搜榜首。“你发朋友圈的频率有多高”“发朋友圈会设置分组吗”等衍生话题不断发酵。网友有网友的聚焦点,学者则关注到了另一面,采访中有专家认为:由于微信朋友圈属性不断演变,更多社交平台的兴起也给朋友圈带来了竞争与挑战,人们应更理性接受、对待这样的变化,“分享的同时,更要注意隐私保护,把握好如何对待‘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圈里不再住着“朋友”

  关于朋友圈的讨论常会伴着热点事件而兴起:近期,一位妈妈在朋友圈分享了孩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点赞者寥寥,更多的是“冷嘲热讽”,甚至有朋友觉得这是在炫耀,对其他小孩不公平……

  “为什么连点赞都要变得小心翼翼?”网友们的拷问引出如今朋友圈的尴尬:带有社交属性的“半生不熟”社交工具。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曾燕波剖析,一开始微信的出现是为了联系老友,也成为朋友间的一种纽带,而后,大家开始在朋友圈分享日常生活及感悟,也往往能获得“老朋友”的关注。

  “但现在,微信作为在线即刻通信工具的一种,其工作属性越来越强,因业缘关系等加上的好友不少,导致每个人的微信朋友特别多,而加上之后很少联系甚至从不联系的大有人在。”曾燕波说,每次外出讲课就会收获一堆好友,其中大部分人后续的对话框都没有更新,成为朋友圈“最熟悉的陌生人”。

  朋友圈终究是个“圈”。有网友认为,当领导、同事、同行都成为微信好友,朋友圈反而成了一种立人设的“秀场”。比如,有人经常发布早出晚归的内容营造“辛勤工作”的人设;为了彰显与众不同,分享茶艺插花的“高品质”人设……因此朋友圈不再具有“自主选择权”,也由此诞生了诸多“点赞顾虑”“评论顾虑”。

 与其盯着手机,不如享受当下

  有数据显示:每天有40%的人没打开微信朋友圈,90%的人只看不发。

  曾在腾讯工作、长期关注社交媒体发展的专家张孝荣认为,“不发朋友圈”这一话题时有讨论,其背后就是因为朋友圈内容变得无聊了。随着抖音、今日头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不少人也愿意在这些平台上做各类分享。

  朋友圈已不再具有“隐私性”,有网友抱怨这样的窘境:“要么流量不够,要么隐私不足。”所以,这给在朋友圈分享带来了考验与挑战,有时也会存有安全隐患。比如,出门旅游晒出飞机票——你的航班号、身份信息很容易被不法分子掌握。

  曾燕波提示,越来越多诈骗术潜入朋友圈,尤其是青少年很难辨别真假,更不用说“盗号”等情况出现。“分享,容易惹上不必要的麻烦。”

  “‘最熟悉的陌生人’变多了,与其天天盯着手机刷圈,不如享受当下生活。”一位网友这样说道。

  记者 占悦

网友评论 [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网站简介 | About BBRTV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专题回顾 | 中文简体 | English | tiếng Việt Nam | ภาษาไทย

广西广播电视台 版权所有

广西壮族自治区互联网信息办公室 支持指导

广西广播电视台 主办

本网站由北部湾在线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